张旭东:世界之路与杂文的歧途(2023年第49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3-06-11浏览次数:74

题 目:世界之路与杂文的歧途

主 讲:张旭东纽约大学教授

时 间:20236161000

地 点:文史哲楼4330

主 办:华东师范大中国语言文学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承 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张旭东,198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95年获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等。最新作品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五卷本文选和专著选;主要英文著述有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Postsoci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等。翻译作品包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目前研究兴趣包括鲁迅研究、黑格尔美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方法论研究、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等,其中鲁迅研究三部曲第一卷《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将于2023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内容简介:

鲁迅是作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中年人投身于一场“少年中国”的文化革命和文学实验的。但无论在1918年还是在1925年,文学鲁迅的精神年龄和人生阶段论内涵都不能仅由“既是中年、又是少年”的二重性予以完整概括。同19世纪欧洲“成长小说”对其赖以“成长”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最终的认同和皈依相反,中国新文学主体性必须将“反成长”逻辑推向极端,以便通过审美与政治的双重激进性,去致力于“不断革命”的抵抗和实验。鲁迅杂文是这种激进性在写作中的对应物,也是对“文明的舒适”(Franco Moretti)及其体制化力量的持续的、内部的颠覆。在现代性条件下的“世界之路”的曲折、阻断、隔绝与艰险中,“杂文的歧途”成为一种合理、合目的选项,并通过鲁迅“存在的政治”和“存在的诗”而具体化为写作法、风格史(“文”的谱系)和现实表象的“最佳方案”。鲁迅杂文同其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于欧洲市民阶级小说同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卢卡奇),正如后者同自身“文明境况”的象征和寓言,最近似于史诗对古典文明的整体“摹仿”(亚里士多德)。因此,“杂文的自觉”表明,鲁迅文学是其时代性历史性条件与关联的风格内在化,是作者在此过程中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