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nis O. Flynn:中国白银的全球量化和库存需求(2019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96场)

发布时间:2019-10-23浏览次数:146

讲座题目:中国白银的全球量化和库存需求

主  讲  人:Dennis O. Flynn(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太平洋大学)

讲座时间:20191023日(周三)1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历史学系1306

主      办: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承      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主讲人简介:

Dennis O. Flynn是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太平洋大学经济学系的Alexander R. Heron杰出教授。他在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获得经济学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有著作和编著11本,是十七卷系列“太平洋世界:太平洋地区,人民和历史”的共同编辑,1500-1900AldershotAshgate Variorum2001-2010)。他提出的论点“1576年大帆船贸易开启了全球化”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他最近的著作有《货币价格理论:货币史上不断发展的经验教训》( WetterenMoneta 2009)和,《中国和16世纪全球化的诞生》(FarnhamSurreyAshgate Variorum2010年,与ArturoGiráldez合作)。他是鲁文天主教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访问学者,并在世界各地讲学。

 

内容简介:

中国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底的“下沉”或“抽吸泵”,从远古时代到20世纪,它无情地从世界各地吸收银。然而,在公元1430年代之前,银的历史并不符合这种无限的中国银吸收比喻。事实上,13世纪后期蒙古征服中国前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中国白银出口。

随着明朝纸币系统的崩溃,从1430年代开始,白银进口到中国。这种崩盘提高了在中国境内持有白银的需求,导致中国白银价格飙升至其他地方(包括欧洲)的白银价格翻番。尽管欧洲银矿生产激增,欧洲铸造银币,但在所谓的欧洲“金条饥荒”期间,欧洲银的市场价值上涨(而不是下跌)。在哥伦布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积累白银 - 以及随后的白银全球化的诞生 - 引发了这场金银饥荒,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欧亚的贸易。

将十五世纪欧洲白银开采和铸造的激增与中国的需求方力量联系起来这一论点是新的,源于一种指导我的工作数十年的非标准模型:供应和需求法则。本次讲座的一部分涉及对这些供应和需求法则背后的基本机制的解释。焦点转移到财富的组成部分(例如白银持股),而不是强调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收入和支出。全球财富历史项目需要历史学家对档案资源进行详细分析,这源于此模型。我们首先提供关于在公元1750年左右在中国(部分地区)内积累的白银数量的初步估计。我们希望鼓励档案史学家对世界所有地区进行类似的研究。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于在过去600年中建立更好的全球白银生产和白银贸易进行评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