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原物理学——宋明理学对物理的理解
主 讲 人:杨儒宾 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
时 间:2014年8月22日 15时
地 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杨儒宾教授,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 “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咨议委员、台湾中文学会理事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先秦哲学、宋明儒学、东亚儒学以及比较神话与宗教,在这些领域他均有重要创获,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研究风格。杨儒宾教授对儒家身体观的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典范;他对中国哲学的气论及工夫论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他还开拓了东亚反理学思潮的研究。在荣格等的精神分析、耶律亚德等比较宗教学的翻译与研究范式的引入方面,杨儒宾教授也有卓越的贡献。
报告内容概要:
当代汉语的“物理学”为自然科学中一门严格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是沿着西方引进的现代知识而建立的,然而,该词语的成立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日译的西洋知识术语引进中国所致,而日译汉字“物理学”一词又受到明末耶稣会教士与其时儒者如方以智等的影响。不管在明末还是19世纪的中、日两国,其时吸收physics的知识母胎都借自程朱理学的知识概念。
程朱物理学是现代东亚物理学的母体,但对“物理”的重视可视为心学外的理学之共法。如果目前被知识社群采用的物理学可称作现代物理学,程朱物理学则可视为原生物理学,原生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原生物理学具有形上学与伦理学的向度,物理一方面可通向终极的太极,另一方面具有应然的伦理性质,也就是“物理”具有“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向度。原生物理学在心学兴起,尤其是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后,基本上被遗忘了,心学中没有物理学的位置。在清代主流学术当中,“物理”的形上内涵被抛弃了,但仍保留伦理学的性质。及至20世纪确立现代物理学的知识后,伦理学即被驱出物理学的门庭之外,“应然”与“自然”分家,当代物理学成了纯粹的科学理性之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