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菲律宾南海话语构建与中国对策研究”第四次学术沙龙在法商北楼127室举行,上海戏剧学院的施华东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王向民教授、陆钢副教授、张振华副教授、易妍副教授、杨一帆副研究员以及国际政治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中国外交与国际传播方向)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此次沙龙由政治学系叶淑兰副教授主持。
首先,项目主持人叶淑兰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项目的进展。项目最终成果将以研究报告和论文集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拟分为导论、“五国六方”的南海话语分布、菲律宾南海话语的历史演变、菲律宾构建南海话语的内容与特征、菲律宾南海话语的议题设置、菲律宾南海话语的法理论证、菲律宾南海话语的国际影响、菲律宾南海话语生成的原因分析、中国对菲律宾南海话语的解构及反思、中国南海战略十方面的内容。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60%的初稿。叶老师表示,当前这段时期,南海问题有所降温,希望各位老师从政治学、国际关系、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为项目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随后,与会专家针对项目目前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展开了探讨。易妍老师认为,虽然南海问题目前有所降温,但从批判政治学的角度来说,该现象的出现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可以思考南海问题是否被菲律宾当作一个筹码来使用、菲律宾是怎么对南海问题进行包装的,并进而研究菲律宾南海话语与其国内需求的关系如何、菲律宾国内的政治背景如何。张振华老师认为,话语是一个较为广阔的范畴,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官方话语、媒体话语、民间话语等,而不同时期话语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时候可能侧重描述历史,有时可能侧重阐述法理,如何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话语,找到主导性话语至关重要;其次,话语研究是一个分析性的、描述性的工作,而话语背后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东西更重要,要想透过南海话语表面发现本质,则需要从菲律宾等国的国内政治出发;最后是落脚点的问题,应针对菲律宾南海话语的建构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对策。施华东老师认为,应明确南海话语争夺的对象是谁。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菲律宾均属于涉事国家,因此所争夺的话语对象应是中菲以外的域外国家,重点应关注话语对这些域外国家的效果。王向民老师从研究框架层面出发提出了建议,认为课题研究框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何提出话语;二是如何论证话语,包括历史、国家法、外交等角度;三是话语的评估,主要应从国际层面进行分析。陆钢老师更关注语言这一层面。他认为,菲律宾南海话语以英语为主,不存在翻译的问题,这使它比中国更具优势,中国应关注菲律宾南海话语中的漏洞,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回击。杨一帆老师则认为,可以借鉴“战略叙事”这一分析方法来分析政府的话语构建过程。
沙龙最后,叶淑兰副教授对与会专家的热情参与和宝贵建议表示感谢,表示各位老师的建议极富建设性和针对性,拓宽了研究思路,促进了思维碰撞。下一步将充分参考借鉴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推进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