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合作行为的前沿问题研究:认知的视角”沙龙在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办。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有限理性合作观:一些实验证据”。出席这次沙龙的有:课题组首席专家刘永芳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庄锦英副教授、王鹏副教授、陆静怡副教授、方学梅副教授、张葳副教授、毕玉芳副教授、郑久华博士,课题组成员张湘一、齐芳珠、高倩云、王修欣、尚雪松等博士、硕士研究生。沙龙由刘永芳教授主持。
刘永芳教授就近期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从项目立项以来,本课题组已开展了许多工作。在文献搜索方面,建立了专属文献库,及时更新发表在优秀期刊的重要相关文献;在文献阅读与整理方面,成立了有效的博士、硕士结合机制,有效跟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在理论探索上面,通过访问德国马普所Gigerenzer教授及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王晓田教授的来访交流,澄清了许多关键问题,确立了有限理性合作观;在实验证据方面,课题组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响合作行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证明了人类合作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合作困境并非一直存在,而是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刘永芳教授报告了近期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一“时间压力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合作的影响”,发现时间压力显著提高了亲自我个体的合作倾向和行为,而对亲社会个体无显著性影响。研究二“直觉/分析式思维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依恋的调节作用”,表明对于低依恋回避个体,直觉思维促进了合作,分析思维抑制了合作,而对于高依恋回避个体并无显著性差异。研究三“接触自然促进合作”,发现相比于观看建筑图片的被试,观看自然图片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这可能是由于自然环境下存在合作启发式。研究四“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表明高权力感个体表现出较少的合作行为,信任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五“感激促进合作,愤怒抑制合作”,发现感激情绪会让人表现出更多合作行为,而愤怒情绪会让人表现出更少合作行为。
与会人员对这些研究及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讨论。庄锦英老师表示,这些研究设计严谨,结果较为可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有限理性合作观,还需要进一步汇聚证据,建立模型。王鹏、陆静怡老师认为,这些研究是本项目的重要进展,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这些结果背后的机制,以在更深层面揭示合作行为的本质。放学梅、毕玉芳等老师提出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如何用相关的发现去解析集体行动和指导社会公共管理实务,这既有利于检验相关的理论和模型,又有利于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