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工作坊“劳动力市场性别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举行

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65

 中国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急剧变迁背景下,作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经典叙事方法强调人力资本和性别歧视的基础性解释。既有的研究范式和已取得的成果对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但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上仍面临挑战和困境。颇具争议的根本性问题,就是人力资本或生产力特征的差异(如果有的话)究竟肇因于生物性差异或个体的理性选择,还是由不合理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所建构的。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问题具有多学科属性,需要融合和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

基于此,1020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劳动力市场性别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在上海研究院北大楼103室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聚集性别与婚姻家庭研究,进行交流对话。 

卿石松做了“性别角色观念代际传递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性别角色观念代际传承是其持续存在并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父母是否能够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通过亲子匹配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双方的性别角色观念均与子代尤其是年轻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高度正相关。纳入父母性别角色观念与子女性别的交互项,结果显示性别角色观念的代际传递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性别角色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控制地级市层面平均的性别角色观念,发现社会环境中其他人也能够影响子代个体的性别角色观念,而父母影响子女性别角色观念的结果保持稳健。受教育程度增加则可以促进平等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阻滞传统观念的代际传递。因此,提升教育和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是致力于构建男女平等价值观和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父权制文化影响下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演变机制,深化学术界对性别不平等为何持续存在的认识,并对其他代际流动问题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报告评议人和与会专家对研究选题,论证角度及分析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评论指出,性别角色观念是性别文化的核心,并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被建构。这种由文化所建构而非完全由生物属性所规定的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划分社会角色和劳动分工的依据。探究性别角色及其演变对于理解性别不平等至关重要。后续研究可从父母性别分工行为、队列追踪调查等角度继续深化拓展,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深化理解性别不平等的成因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