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评论家王雪瑛谈“张炜小说的审美、民俗文化与人类学语境”

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9

2018年10月22日,评论家王雪瑛老师应邀在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精神探寻——张炜小说的审美、民俗文化与人类学语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与跨学科交流的魅力。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有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柯老师、王立阳老师、博士后游红霞老师以及来自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专业本、硕、博各个阶段的学生,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的老师及慕名而来的校外人士。王雪瑛老师的讲座,将文学理论和作家的艺术创作手法融入到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吸引着每一个与会者的倾听,大家互动、交流,一起体验着浓郁的文学氛围。

讲座第一阶段,王雪瑛老师先介绍了著名作家张炜的重要文学作品及其贯穿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文学成就,然后围绕张炜的两部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独药师》展开了深入精彩评析。

 

首先,王雪瑛老师分享了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小说以主人公季府主人“独药师”第六代传人季昨非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叙写了一个养生世家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历史转折点上的抉择和命运,小说副线描绘了山东半岛近代历史的演绎。作品以“生文化”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事项为依托,从描写一个人物心路历程的微观角度折射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家族使命与个人生命需求的选择,传统文化的“守护”与“革命”之间的矛盾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

王雪瑛又介绍了张炜的最新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分析了小说的人物塑造:艾约堡主人私营企业家淳于宝册的内心世界、人生轨迹和情感诉求;有着独立的自我,不受资本控制的民俗学家欧驼兰的形象,特别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索,王雪瑛老师特别讲解了张炜老师如何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如何将“民俗学”自然地渗入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审美意境之中。作品直面现代城市化转型中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等重要的时代命题。

最后,王雪瑛老师从民俗文化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历史转型现代人的价值建构,提出“当现代商业强化着效率、利润、模式的时候,文学应该保持对自然、民俗、审美、个性的向往:让大海的潮汐和拉网号子成为现代渔民心灵安慰,让民俗鲜活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当过度追求物质发展,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面临困境的时候,应重新认识民俗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讲座第二阶段,王雪瑛老师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及博士与进行了互动讨论,整个会场气氛热烈。

田兆元老师为讲座做了精要点评:“评论家王雪瑛的精彩解读,民俗学的对话参与,诞生了当代文化的全新语段,相信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酝酿,这一切都是因为作家张炜笔下的女性民俗学家,以及诞生于华东师大的女性评论家全新视角的解读发现。”

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游红霞表示“著名文艺评论家王雪瑛女士以文人的视角,向大家解读了著名作家张炜的民俗情怀和现实关照,这是文学与民俗学的一次世纪拥抱,难能可贵。张炜把“民俗学家”作为一位重要角色进行大书特书,这是非常难得的,也让我们感受到民俗学家所受到的尊重,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民俗学家”欧驼兰已然升华为一种隐喻的符号,表达了作家对民俗学家的美好期许。现实中的民俗学家自然也不会独善其身,既是学术的研究者,也是文化的建构者和实践者,如何恰到好处地游走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学术与商业之间,是我们从张炜作品以及王雪瑛女士的评论中得到的深刻启示。” 此外,其他老师和博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就民俗学与文学、民俗学与当代生活、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等问题纷纷发表意见,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最后,田兆元教授总结了此讲座的学术价值和学科拓展意义,同时对作家张炜把“民俗”带入“文学创作”独特视角给予了高度评价。田兆元教授指出小说对中民俗田野考察的描述、对民俗学家的描述、对民俗文本的解读的描述等反映出当下民俗学学科的社会认知度问题,小说中写到的民俗学田野调查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是当下民俗学直面现实问题,因此张炜的小说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民俗叙事,且既关注到了文本可读性,又要兼顾到了文化高度。田兆元教授还指出此次讲座对提高民俗学的社会知名度、拓展民俗学学科交流平台、促进民俗学多领域对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王雪瑛老师表达了敬意与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这次讲座是“民俗学”与“文学”的拥抱,是学科之间的对话,是学者之间的交流。将引起我们对新时代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民俗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民俗学者责任等问题的深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