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马马杜·富尔谈“西非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以桑戈尔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27浏览次数:20

2018923日下午3点,在历史系1330教室,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马马杜·富尔(Mamadou FALL)做了一场以西非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以桑戈尔为例为主题的讲座。会议由朱明老师主持,与会的有沐涛教授、林广教授。整场讲座持续近两小时,内容丰厚,讨论声阵阵,给在场的老师同学们留下难忘的历史印记。

马马杜教授首先肯定了桑戈尔作为塞内加尔开国之父的历史地位,称赞具有诗性的诗人桑戈尔以及其在非洲文学领域的先锋作用。随即,马马杜教授将话锋一转,认为塞内加尔的国内政治问题自独立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归咎于桑戈尔对国家建设的不果断ambiguity)。

在引言处,教授提到五点关于西非国家建设难题:第一,一些人试图用现代制度和外部程序的模块化形式,通过外部移植的方式来建设西非国家的认同感,然而这一民族的嫁接从未成功过;第二,单纯地发展单向话语,这是西非一厢情愿的做法,使得自己从未摆脱法国单方经济利益的困境;第三,战争时代造就的一种默认的发展模式使西非人民看到一种帝国团结的幻象;第四,帝国主义不顾黑非洲人民求,只让我们效仿法国机构和法国文化;第五,国外的启示与直觉,例如中国。

如何定义一个国家?非洲人对国家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这是讲座第一部分所探讨的内容。该部分以西非民族建设中的传统与地方动力为主题。由于不同族群的地域范围发生变动,欧洲人从非洲西海岸登陆、马林凯曼丁族人由东面挺进、富尔贝族人由北向南进入西非之地,西非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网络随之发生变化:农民、牧民、渔民、工匠、商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出现了一定的社会等级划分。教授风趣地称自己之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跟不同阶级的人打交道。教授注重西非民族的本土叙事空间,认为除了西非语言外,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定义不同于部落、民族、甚至国家的地方经济和社会空间结构。对西非民族国家的理解涵盖了上述提到的任何一种功能。教授的主要观点是:西非这种地方性的交流和团体制度,将会充分地普遍化,以引导社区成员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身份鉴定。边界一词对于非洲人来说并不敏感,甚至可以说非洲人对边界一无所知,而在欧洲人看来,国家边界是神圣的。因此,欧洲这种国家建设的方式与非洲的并不相称。

讨论的第二部分欧洲的殖民遗产与非洲发展僵局,马马杜教授主要介绍了殖民主义如何造就非洲。教授对法国殖民模式予以否认,一方面,法国的殖民模式,是一种索取,而不是给予,法国殖民当局从未有在西非建设工业的打算;另一方面,对于西非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国只垂涎西非的原材料,但自己却一毛不拔。

讲座第三部分讨论后殖民时期西非困境。教授首先抛出何谓独立?这一问题。认为在1950年至2000年之间,塞内加尔的独立是一种金钱交易”——一种精英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国家建设不是从当地人利益着手,而是经过欧洲的权衡,来给予非洲精英们的正式独立,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法国人手中。

在结尾处,马马杜教授对西非民族的未来做了一个展望:他认为,在西非,国家边界可能会消失(例如利比里亚)、领土异议的发展(例如卡萨芒斯)会导致西非领土主权的解散。桑戈尔被过渡地法国化了,真正能使西非民族走向统一的方式之一,应该是重读谢克·迪奥普关于非洲工业化的著述。

讨论会由朱明老师作点评,除了简要回顾教授的讲座要旨之外,尤其提到一带一路下对非洲的发展契机、非洲联合的复兴以及当下中非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在问题环节,快思老师就非洲如何获得真正独立问题向教授请教,马马杜教授回答道:市场机制、业务建立和资源分配是当下西非取得真正独立的核心要素。中心陈金龙博后就非洲市场提出自己的看法:欧洲人打破了西非原有的贸易模式,当下的西非市场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概念。马马杜教授在此基础上赞赏了中非贸易合作机制,并就早期在巴黎举行的如何建立中非关系研讨会上的内容作概述,认为从事中非贸易的商人、移民、企业家是推动中非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力量,中非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民间的,而非政府合作。张弛博士生就非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教授提问,简要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在塞内加尔行不通,这不仅因为桑戈尔本人原因,也跟塞内加尔国内的方方面面有关。

本次讲座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西非民族认同一直以来在历史学上是一个比较难解的问题,马马杜教授对西非民族国家的认同有着比较前瞻性的看法,给同学们带来了新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