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上午,由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神话、考古与秦汉艺术史的知识重构”跨学科工作坊第一次活动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
本次论坛活动由艺术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晨晖学者朱浒老师主持。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老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怀义老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闫飞、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雷启兴,以及艺术研究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朱浒老师对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进行说明,并向在座的同学们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诸位嘉宾学者。
随后,由朱存明、王怀义、朱浒、闫飞、雷启兴诸位学者依次进行发言。朱存明教授以《论中国古神话在汉画像中的表现》为题进行主讲,分别从神话的概念、神话的原型意义、天地形态论等10个方面来阐述古神话在汉画像作品中的表现。朱存明教授认为对汉画像神话世界进行研究是极具艺术史意义的。
王怀义老师以《释“德”:神话、伦理与汉代图像的程式化》为题进行主讲,从汉代图像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具程式化意味的“出行图”出发,探寻“出行图”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他认为“德”贯穿“出行图”的始终。“出行图”中谒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道德检核的过程。王怀义老师对于“德”的不同解释,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看待汉代图像。
朱浒老师从海昏侯墓入手,主讲《新材料与新问题:海昏侯墓所见汉代艺术》,他主要从四个问题展开阐释。第一,西汉中后期艺术中的动物与政治;第二,比德于玉:海昏侯墓玉器的新发现;第三,海昏侯墓出土黄金货币及其意义;第四,海昏侯刘贺的儒生身份:孔子画像漆屏风和齐论语简牍的发现。海昏侯墓作为时下最热的考古新发现,在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朱浒老师对海昏侯墓艺术的解读,对同学们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闫飞博士以《前二至二世纪中印象纹比较研究》为题进行主讲,他从汉人与象、胡人与象、仙人骑象等几个角度出发,阐释中印象纹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雷启兴博士主讲《龟兹早期壁画与汉画像山峦图像比较研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探究龟兹早期壁画对于汉画像山峦形象的影响。
此次活动不仅对学术成果进行交流与探讨,而且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极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