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吴飞谈阴阳五行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8-09-17浏览次数:65

      2018年9月10日新学期的第一天适逢教师节我们有幸请到了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于法商北楼525室开堂讲习。本次题为《阴阳五行的文化意义》的讲座是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校级百场讲座第105讲。我们还有幸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教授、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杨德睿教授作为回应人与谈,此外,本次讲座得到了院内兄弟系所的老师、同学积极参与,会议室座无虚席。

      会议肇始,吴飞老师指出,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于阴阳五行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带着批判的意涵诸如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此外,也有一些相对客观的描述,譬如顾颉刚: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李约瑟认为,“五行”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李泽厚先生也指出阴阳五行石中国人的宇宙观基于上述的讨论吴飞老师指出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基本思想,阴阳五行的切入点是绕不开的

      在此基础上吴飞老师进一步回溯了既往对于阴阳五行研究的学术积累包括但不限于徐复观、庞朴、李学勤、葛志毅、白奚等对阴阳五行源流的考辩阴阳五行的来源: 阴阳五行与周易这套体系含有两个层次或者三个层次此外还有冯时、江晓原等先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辨析——阴阳五行与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在介绍了李零先生对古代中国方术的研究基础上吴飞老师进一步指出台湾杨儒宾先生的《五行原论》,首次系统阐释五行学说的文化意义而阴阳五行体系在解释空间上为神话学、宗教学与人类学的理论而言大有可为

      综合以上的考量吴飞老师进一步将四方四时与时空观联系在了一起汉字“时”,本指季节(日、时、年,“时”是日和年之间的),后来才逐渐演化为时辰,并抽象化为时间时是根据生命的生、长、收、藏之时律测量和确定的,是生命的节律而空间,东南西北,同样是生命的节律因为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东南西北对应的是阳光、背影等,所以是在空间上反应的生命的节律基于此吴飞老师对于古代以来各文化的时间观念做出了回顾

      在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回溯之后吴飞老师对于阴阳的形成做出了总结,认为阴阳的本义,与四方四时概念一样,都起于天气变化阴阳概念,与四方四时概念结合其后经历《月令》的整合《吕氏春秋.十二纪》至《礼记.月令》是为对于五行体系最为系统的整合

      最终作为结论,吴飞老师指出阴阳五行其核心是生命消长的节律包括观象授时的时空观与五材的物观和数观通过《月令》《黄帝内经》等,形成认识世界的基本架构五行相生,其核心含义在于四时更迭五行相克,则来自《洪范》五材,是对阴阳消长更深入的认识作为中央的土是为生命之主体与非主体它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但当它运行在生命中其实也只是生命节律的一个阶段土在夏季对应长夏,长夏就是三伏天,它重要,但它也是节律中的一部分)。

      作为回应陈进国教授指出:阴阳五行是“物理”,还没有到“道理”法国年鉴学派认为:自然环境与思想结构是影响社会长时段的因素我们进一步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为中国我们近年来把中国当做一个“迷信的中国”。礼数与术数是中国文明的两个传统,是我们不证自明的历史的心性。而在理解中国的过程中阴阳五行所扮演的角色着实大有文章可做杨德睿老师则指出五行之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文化资源有很多诸如天干地支而结合前述关于“土”的讨论,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他们一定要这样去安排?阴阳与四时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配?这种想法从认识论上看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地方。吴飞老师一一作出回应,并广泛参加与同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