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托比·林肯“中国战后城市重建问题研究:1938-1958年”

发布时间:2018-09-13浏览次数:29

    2018年9月11日上午10点,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的托比·林肯副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306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中国战后城市重建问题研究:1938-1958年”的讲座。他以中国几个城市作为案例,注重与德国、英国、苏联等国的对比。中国的战后城市重建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少,而托比·林肯教授的研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补充。历史系的林广教授、阮清华老师、朱明老师、赵晋老师,以及十多名硕、博士参加了讲座。

    托比·林肯教授认为1949年是战后中国城市重建问题的分水岭。通过对无锡、沈阳、长沙、兰州、南昌等几个城市的个案调查,并结合对国民政权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相关法令,托比·林肯教授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即“重建城市中的规划理念受到了什么影响“,”地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的援助在城市重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中央权力与地方在城市重建中的博弈问题“。他认为,抗战前后的中国城市理念主要受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学家影响,他们大多深受欧美风格影响,并通过在大学的教育将这种建筑理念传播到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则受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影响,但总的来说城市类型多样,并不是单一的样板式城市。抗战中受到战火破坏的城市重建不仅得到了中央和地府政府的帮助,还有来自国际救援组织的援助。国际组织主要通过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方式来为城市重建活动提供保障。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城市资源和重建中主导地位的争夺上。这些争夺包括了市组织法,都市计划法等法令的变动和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筹建等,尤其是在战后重建的模范城市问题上。而经过1949年的分水岭之后,建设的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动。城市的建设依赖于城建行政部门的规划。中央在城市建设的问题上影响更大,沈阳等大城市就出于发展重工业的考量进行了布局,而苏州、无锡等城市则偏向生活的功能性进行了发展。

    之后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同托比·林肯教授进行了一些互动,阮清华教授特别提出了托比·林肯教授演讲内容中1939年城市重建法令的背景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讲座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许多同学被托比·林肯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吸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与托比·林肯作了深入的交流。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