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形成与耦合机制研究”开题沙龙在公共管理学院418会议室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王法硕博士主持。经济管理学部周俊教授、宋锦州副教授及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团队全体成员出席。
项目负责人王法硕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现阶段进展及未来研究设想。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应用过程,识别影响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因素与机制,建构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型,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理论工具与政策指南。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分析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的驱动、深化与扩散过程,探究创新形成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二是要考察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实施推进中多元主体目标、利益、资源、制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互动过程与耦合机制。三是要构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实施政策仿真实验。目前课题已经完成资料收集与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模型建构,并发表一篇CSSCI期刊论文。未来研究的重点是以智慧社区为载体,在对长三角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对智慧社区与城市基层治理现状进行解释,并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的思路。研究可以从以下视角进行切入,例如:如何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智慧社区建设中如何界定街道、居委会、企业、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责任? 政府如何向社会组织赋能,引导其参与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如何走出社区治理内卷化陷阱?
与会专家结合个人研究专长对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会专家认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是公共管理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要从技术对政府治理影响的视角展开研究,智慧社区研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类型学研究,考察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难题,发展和修正既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