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下午13时,姚泽麟博士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城市医生的职业自主性研究”的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杨善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蒋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董辉副教授、社会学系的薛红博士与唐晓菁博士应邀参加了沙龙。
姚泽麟首先介绍了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目前的进展。接着,他介绍了研究的来由和背景。新医改政策的颁布已有八年,而我国医疗领域仍然怪相丛生,具体到医生群体,就是医生的职业形象呈现不断“负面化”的趋势,同时医生的收入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姚老师提出了主要的研究问题,即为什么医生在其执业活动中不断地违犯职业伦理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从而被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职业群体?该研究着重考察医生的职业自主性(professional autonomy),即职业与外部权力之间的关系。而对当代中国的医生职业来说,最重要的外部权力就是国家,所以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必须聚焦于医生职业与国家关系。
之后,姚老师展示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生群体在民国时期、建国后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职业自主性状况、当代医生职业的法团自主性状况、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当代医生职业的临床自主性状况以及对新医改的政策启示。姚老师认为,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医生“不道德”的执业行为源于不合理的制度设置;医生依附于公立医院使其法团自主性丧失;法团自主性的缺失则导致医生滥用临床自主性。由此,姚老师强调,医生职业的法团自主性与临床自主性并非截然二分,而职业与国家亦非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最后,他还介绍了课题立项时收到的专家评审意见和自己目前的进展及困惑。
姚老师介绍完毕,在场的五位老师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为课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杨善华教授表示,关于研究推广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于题目和标题的限定来解决;他并建议增加和以往研究的理论对话方面的内容,并更多地运用田野资料作为论据。薛红老师认为,教师、医生等职业群体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编制的医生和教师都接收着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医生的职业道德话语等因素应当被更多地考虑。而且,对于医生职业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仅仅适用于医生,而可帮助我们理解其他职业。唐老师比较关心医生的职业精神内涵和职业伦理的问题,她建议可以考虑探讨临床自主性是否是被医生所滥用,其中的张力和冲突又有哪些以及职业精神在公立医院组织当中是如何被瓦解的。蒋老师提出,与其做不同历史时段下的医生职业自主性的比较,不如探索不同执业环境中的职业自主性的异同。因此他建议增加对不同的医院类型当中的医生执业行为的比较,如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等,使研究的适用性进一步拓展。董老师表示对医生职业的研究亦对其研究教师职业有所启发,不过和医生职业的高专业化水平不同,教育行业还在不断的专业化过程中。他认为医临床自主性的腐蚀和滥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当中存在复杂性,“腐蚀”和“滥用”可能同时存在。
之后,姚老师积极回应了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表示将会对现有研究做进一步扩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