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 : 刘永华谈“地域之外的社会:探寻明代的跨区域网络”

发布时间:2018-01-25浏览次数:9

  

1月12日上午,厦门大学刘永华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作了题为“地域之外的社会:探寻明代的跨区域网络”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由历史冯筱才教授主持。历史系部分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共五十余人聆听了报告。主讲人刘永华教授,毕业于加拿麦吉大学东亚系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明清社会经济史、文化史领域都卓有成就是近年来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本场讲座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3场。

刘永华教授先以梳理明代族谱、笔记等资料中所载一位小人物蔡溥因服劳役而频繁南北奔波的故事为开场,向大家展示了一幅14世纪明代中国不同区域间复杂多彩的微观图景。他指出,以往学界对于微观人物研究的思考,多将之放回地域性的脉络中。但如果深入分析蔡溥的故事,可以看出,明代实行的匠户世袭制度,对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制度拓宽了民众的空间活动范围.明代匠户分为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需定期前往指定地点服役,住坐匠除在固定地点应役外,尚需轮流承担繁重的解运任务。为了服役,匠户不得不定期前往政府指定的地区,参与区域性乃至跨区域的空间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被大大拓宽了。这种与以往认知不一样的史料,可以为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即采用跨区域的方法进行研究。

随后,刘永华教授从学术史的视角回顾了关于“地域社会和地域之外的社会”的议题。他从传统社会古人的区域意识谈起,论及近现代国际学界对“如何从区域认识历史中国”问题的不同概念工具。基于对既往研究的反思,他提出,传统王朝的政治运行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任官、漕运、驿站、儒学教育、书院、科考等诸多要素,传统社会中所存在的移民、茶马帮及进香团体等,其本身均暗含跨区域的逻辑。这种讨论空间流动中社会关系的研究,可以为理解思想、知识与信仰的移植,传统社会的地域意识与地域认同,文化的多元与整合等不同方面的问题提供新视野。以蔡溥的微观故事为例,其生活涉及了明代中国的漕运、屯田、操军、轮戍、调防、给假、军馀安置、改近卫、解运、折银等诸多制度,上述诸多方面,交织成一种跨区域网络,为动态地、立体地认识历史中国提供一种方法,同时这种流动性可以让历史研究生动鲜活起来。

整场讲座展现了刘永华教授多年的明代社会史研究心得,他指出,可以讨论明代地域之外的社会网络及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机制,并透过跨区域网络的分析,揭示明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讲座最后,刘永华教授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