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系列讲座:陈支平谈“历史与文化的歧义:客家学及地域学研究的一个难题”

发布时间:2018-01-25浏览次数:14

1月12日下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作题为“历史与文化的歧义:客家学及地域学研究的一个难题”的讲座。本场讲座为知名学者系列2场,讲座由牟发松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以及来自不同院系的数十名老师和同学参与。

讲座伊始,陈支平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历史系纷纷改名为历史文化学院,继而提出,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从问题出发,他梳理了历史文化的差异,即历史讲求真,文化讲弘扬。文化主观,历史学客观,不同思维可能对同一种文化有不同的见解,历史学的目标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研究历史要言之有据,持之有故,而文化在弘扬时可适当夸张。所以貌似神合的“历史文化”,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歧义是在所难免的。

接下来陈支平教授以客家学研究为例,分析在这一领域中由历史与文化之间的歧义而产生的学术难题。关于客家学研究,陈支平教授强调有三个层面要注意:“客家”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其次才是历史学的;“客家”首先是地域性的,其次才是血缘性的;“客家”首先是凝聚共同记忆层面的,其次才是学术层面的。

既然历史与文化有差异,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差异是陈支平教授接下来探究的问题。他认为文化与历史之间的歧义,也恰反映了史学家历史知识生产与文化之间双向互动,一方面,史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受制于社会,包括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彰显他们的知识生产,形成不同的知识类型,也会影响接受者的价值认同,进而形塑社会文化。

讲座后,牟发松教授对陈支平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陈支平教授通过客家文化研究的心得阐释了文化与历史的歧义。他特别指出,陈支平教授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是“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随后,曹树基教授与陈支平教授对族谱、地方志在文化构造中各自的功用,进行了对话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