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系列讲座:王一川谈“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发布时间:2018-01-23浏览次数:12

 

1月1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主讲的“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主题讲座在中北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516教室举行。出席本次讲座的有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平教授,硕士生导师曹院生副教授,张荣国老师,以及美术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共五十多人。讲座由顾平主持,本次讲座为2018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第1场

讲座伊始,王一川教授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以及十九大报告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方针,并引出“中华美学精神”这个命题,王一川教授指出这个命题并非突然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本土美学与艺术理论渊源。提出重新反思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意义,重温中国现代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或“中国艺术心灵”命题的探讨。

随后,王一川教授由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换个心”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重新寻找灵魂”这两个观点再次指出“传统”的重要性。现代美学家提出要回到中国艺术心灵传统且中国人心灵本身就具艺术性,王一川教授在此列举出五位重要的现代美学家并对其观点著作进行详细的论述说明:宗白华先生的晋人心灵代表中国艺术心灵的观点、方东美先生的道德性与心灵性双性交融的观点、唐君毅先生的可游之美的观点、徐复观先生的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唯一代表的观点、李泽厚先生的儒家为华夏美学主流的观点。这些现代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既有不同但也存在共通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及其探讨,蕴含了这批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危机时刻中国文化复兴的向往和建构意向,标举“中国艺术心灵”,其实正是在来自黑格尔的“时代精神”论和斯宾格勒的“文化心灵”论等欧洲思想传统感召下的一种文化自学行为。

王一川教授提出上述中国现代美学家眼中的“中国艺术心灵”,能否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显示其公共性或普世性,从而以中国视角对世界多元文化对话做出贡献,答案还需从传统中找资源、找动力、找灵感。中国艺术心灵的特征为五点:一是感觉方式上的感悟类兴;二是族群结构上的我他涵濡;三是宇宙图式上的观有品无;四是理想境界上的三次分合;五是鉴赏体制上的兴味蕴藉。王教授运用大量图文对以上特征进行举例讲解说明。

最后,王教授重申本次讲座的意义。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同质化焦虑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竞争普遍存在,互联网时代社群间和个人间裂痕加深,在现代性体制中涵养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是走向未来的中国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应成为当前艺术界自觉承担的任务之一。随后,顾平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多多进行相关阅读,与王教授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