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王瑷玲谈“清代中期戏曲伦理思维转化”

发布时间:2017-12-25浏览次数:9

 

1249点,在中文系李舜华老师的主持下,一场主题为“清代中期戏曲伦理思维转化”的讲座在4330举行。李老师从二人结缘与戏曲研究方向选择入题,从90年代案头与场上文学之争入手,敲响了讲座的楔子。讲座由由台湾中山大学副院长王瑷玲老师主讲。本次讲座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15场。

王老师首先从时代因素入手,梳理了明末到清中期戏曲的“性理化”趋向与“风教观”的重新崛起。她着眼于清代初期遗民诗人及新朝剧作家以戏曲实现“自我救赎”的心理焦虑,而后过渡到康熙时期的常态化,从而实现“从情返理”“以理导情”的性理化趋向转变,即由“情至”的观点中析出“情正”的理念。而后以王思任将汤显祖的“情之正”改为“情之至正”为例,于此标出“正”与不“正”的区别。进而从孟称舜之情深与情贞关系,一窥其以社会关怀之视角描摩种种人情的情理合一的趋向,最终实现对明末期待情、理合一新趋向的源头探索。

接着,王老师从“清代中叶(即康熙末年)戏曲创作中‘戏剧化’因素之发展与风教观之转化”和“‘以情关正其疆界’——蒋士铨剧作之事变为情变”两个维度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述。前部分以蒋士铨、董榕、杨潮观、沈起凤、唐英等人的戏曲主张和戏曲创作为例,说明以礼为核心的名教观念在曲家意识中得到加强,实现从元末清初戏曲“无关风化”到“笔关风化”、从事变到情变、从言情到谱史的转变。后部分更详入个案,从蒋士铨对地方志的重视和戏剧书写,以及其剧作《桂林霜》的文本分析,肯定其以性灵为宗、以史传方式作曲、以忠孝节烈关乎人心、以终合于义合以情之发,从而得出其“包罗天地的情之正变论,和以事变为情变的宏观角度”的结论。

她最后在结语中强调,清中期传奇创作,深化义理于人情,剧作家所强调的风教观是艺术视野的风教观,而非伦理学中的风教观。从情深、情至、情诚、情正到情义,清中期传奇的“庸中之奇”是在常态社会中寻求不寻常实践的可能。从形式到内容的回归,更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