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顺庆先生做客中文系“知名学者系列讲座”,作了以“话语重建——反思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金雯教授、文贵良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为2017年知名学者系列讲座第29场。
报告伊始,曹顺庆教授说到话语建设已由学者讨论的阶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此,他重新提及2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学术论点“失语症”,但是现在中国文学理论依然没有找到自身的话语权,建立理论体系。为此作为一个学者,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我否定,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条路径走错了。他认为,这是一个误导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的口号。对转换进行了批评,转换的前提是否定中国文化与文论,从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就开始了,用西方科学性的、明晰性的理论进行系统性地转换中国古代文论。但是由于西方话语的霸权,把明明有体系的中国文论,生生研究成为没有体系。曹顺庆教授还明确指出了有的学者所提出的“失语并不是用西方文论阐释中国文论的问题,而是没有学问”这一观点的欠妥之处。他旁征博引,举出大量例子,佐证关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曹顺庆教授指出,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的路径只能重新“另谋出路”,一是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二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三是走向世界的当代文论。在本次学术讲座上,着重阐释了第一条路径。继承有活力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文论血脉,古代文论在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和言说能力的。为此,他严谨地质疑了几个问题,例如,古代文论在当下没有语境吗?都是文言文吗?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但古代人日常讲话还是白话。书面语与俗语分离是一个世界现象。白话诗歌不是五四才产生的,唐代白话诗派,寒山的白话诗歌,白话小说评点,白话也是古代人的语境。
曹教授以幽默风趣的叙述风格别开生面地给我们敲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如果中国文论没有自身的话语权,那么就将很难达到文化自信和与世界的“对话”。因此,学术界应该反思、正视这个问题,并积极地推动和建构中国文论的话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