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邓燕华谈“区域规模与外部政治效能感: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1浏览次数:13

 

1120日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邓燕华教授应邀于我校闵行校区一教311教室举办题为“区域规模与外部政治效能感: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14场,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姚泽麟老师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陈家建副教授、我校社会发展学院薛红博士和陈赟博士等本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邓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社会学、抗争政治和环境社会学。因此她本次带来的是一个关于公共治理与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此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县级行政单位的人口规模如何影响当地的外部政治效能感?

讲座伊始,邓燕华老师介绍了如何从既有文献中获得研究灵感与问题意识、以及此论文的选题缘由。通过和薛红老师的互动,邓老师讲解了究竟怎样的研究才是一个好的研究,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经历为大家讲述自己的研究形成、完善再到修改的研究过程。接下来,她通过文献梳理,界定了个体的政治效能感、集体的政治效能感、区域人口规模等概念。在理论框架方面,邓老师介绍了有关区域规模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的两种竞争解释:官民互动效应与规模效应,即规模较小的地域有利于官民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外部政治效能感,而规模较大的地域则基于异质性、竞争效应等,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有助于提高外部政治效能感。那么这两种解释逻辑哪一种才符合中国的实际呢?

邓老师的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年数据、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2009年)和六普数据,通过反向赋值、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赫芬达尔指数、人均GDP、自治县等变量。结果发现,就均值而言,外部政治效能感随县域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但通过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她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县域规模对出于低分位上的个体影响显著,而对居于高分位上的个体几乎没有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当下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政府管理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现场同学对邓老师的讲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位博士生提出该研究应当纳入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使用多层线性模型等建议。中山大学的陈家建老师则提出了关于自治县的划定标准问题。还有同学则提出了政治效能感的操作化问题。邓燕华老师对以上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