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教授在闵行校区法商南楼508举行了题为“芬兰民俗学的‘前世今生’”主题讲座。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也是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08场。
讲座肇始,王杰文教授回顾了自己对芬兰民俗学关注的源起,并从“发现芬兰”和“发明芬兰”两部分对19世纪末芬兰民俗学关注民俗事项(主要是民间歌谣与故事)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背后深层的历史原因与现实意图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在王杰文教授看来,芬兰与瑞典、俄罗斯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芬兰人的“民族-国家”意识,使得芬兰早期学者开始民俗搜集活动。特别是对芬兰民族史诗《卡列瓦拉》的关注和研究,对芬兰“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杰文教授还对芬兰民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劳里·航柯的个人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航柯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意识、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王杰文教授认为航柯是芬兰民俗学划时代的人物,在1993-1996年,航柯团结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2个国家70余名史学者,集中讨论了史诗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一就是讨论史诗《卡列瓦拉》是“历史还是神话”,为此,航柯还对芬兰民间事实记录的历史以及《卡列瓦拉》形成的历史进行“知识考古”;同时,航柯还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关注“文本化”的过程,把自己倡导的细致描写口头传统“文本化”过程的方法论成为“文本的民族志”。对于史诗研究,航柯关注史诗的阐释与认同,提出“史诗即认同的故事”。最后,王杰文教授对走向“文化研究”的芬兰民俗学进行了介绍和反思,他认为当代芬兰民俗学已经渐渐开始进行“文化研究”,借助于“文化研究”不断深化其对研究对象的理解,由此提高起对研究方法的反思能力。
讲座之后,王杰文教授又与师生进行了讨论,对芬兰民俗学关于“民俗学界定”、怎么用表演理论研究民俗学等问题展开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