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刘铁梁谈“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

发布时间:2017-11-10浏览次数:10

 

102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刘铁梁在人文楼学术一楼学术沙龙做了题为“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07场,由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

刘铁梁教授自1979年起受教于钟敬文教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负责人任上,曾提倡在“村落”即具体社会时空中进行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研究,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奖者之一。之后在一系列论文中所提出的“庙会组织类型”、“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村落劳作模式”、“身体民俗学视角下的个人叙事”等研究范式,对民俗学关注城乡大众生活文化实践的创新方向上发生引导作用。

此次讲座主要围绕刘铁梁教授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村落劳作模式”展开。讲座中,刘铁梁教授使用“村落劳作模式”这个概念来观察村落集体在进入市场经济过程中日常生产行为模式的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对于村落共同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他强调民俗学历来关注不同群体的身体经验,经由对于村落劳作模式变化的观察,可以深刻体会农民如何参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刘教授以北京房山区长沟集附近的一个村庄——沿村作为个案观察对象,以沿村人的编筐手艺为中心,从身体经验视角出发,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的关系。在身体经验视角下,他尤其强调村民关于编筐经历的个体叙事的重要性,将其视作村民们在村落社会的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对身体视角与个人叙事的强调,使得其研究导向对农民的身体经验与其生活感受的关注,也即导向对个体与文化过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