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0场由谭帆教授主讲,题为“‘叙事’语义源流考——兼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讲座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三楼特藏室举行,由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维国教授主持评议。
讲座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缘起:术语对译之弊;传统“叙事”的多重内涵;小说史料中的“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结语。
开篇缘起部分,谭帆教授对于“叙事”一词语出《周礼》,后在史学、文学领域发展,广泛使用在明清时期的历时脉络予以勾勒说明。同时引证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等著作对于“叙事”的定义与理解,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叙事”的基本语义,指出“叙事”一词在与西方文学理论对译过程之中产生的“霸权”现象,遮蔽掉了中国“叙事”的丰富内涵。
接着,谭帆教授从《周礼》与“叙事”、史学“叙事”的三原则、文学“叙事”的多义性三个方面博引文献,考证梳理传统“叙事”的多重内涵,并对其中存在的诸多疑问进行精准辨析。进而以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史料中的“叙事”为例,结合明清时期关于《水浒传》与《聊斋志异》等经典文本的“叙事”讨论,详细指出中国古代小说视野中的“叙事”内涵。然后,结合笔记体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从内外两个层面辨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
最后,讲座结语部分,谭帆教授作出如下四点总结:《周礼》“叙事”作为一般用语及其对于后世的奠基作用、“叙事”在史学与文学之中呈现的分流而又融合的态势、“叙”的多样化与“事”的多义性、“叙事”语义的古今差异。
谭帆教授演讲完成之后,主持评议人赵维国教授指出谭帆教授自《“演义”考》一文(《文学遗产》2002年02期)发表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理论思考新见卓著,论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等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本土化研究途径具有开拓性与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