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德国汉诺威大学李英戈(Ingo Liefner)教授应邀在中北校区地理馆以“中国区域创新模式理论和方法探讨”为题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这是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83场。李英戈教授是德国汉诺威大学经济和文化地理系教授、国际知名的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集群专家和中德创新政策平台的主要成员。此次报告会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学院院长曾刚教授主持。
李英戈教授结合经济地理学者关于中国创新地理研究的历史演化,讨论了创新的含义、经济地理学者关于创新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首先,李英戈教授指出最初的中国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激进式创新研究,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有新产品来衡量,关注海外跨国公司、大学与科研机构对企业创新的知识溢出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意识到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不是激进式创新,而是过程创新等渐进式创新,因此企业是否具有生产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也成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和创新投入等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也成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焦点。之后,李英戈教授深入剖析了经济地理学者创新研究的三大领域:区域创新的分类和空间特征、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全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最后,李英戈教授认为全球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产生了区域创新的全球-地方重构。因此,综合分析区域创新政策差异、发展历史和战略选择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创新模式和路径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特性将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区域创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此外,李英戈教授主张区域创新模式与区域资源条件和发展历史有关。通过列举对比中国、印度、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创新情况,李英戈教授展示了市场需求的差异也会影响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具体到中国的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李英戈教授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多样的市场需求会促使高科技创新和低端技术创新并存,能将高科技创新和低端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区域往往能培养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
提问讨论环节,殷为华、司月芳、胡德、王丰龙老师及研究生王秋玉等与会学生与李英戈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在专门化市场的创新以及中德企业未来的联系优势、促使企业走向成功所需具备何种创新能力、在开放创新条件下开展研究、知识的深度与知识广度二者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创新策略异同等诸多问题上进一步交流和讨论。
本次讲座是李英戈教授携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专家Henning Kroll博士等来华访问工作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与会师生在中国区域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领域形成了诸多学术共识,并对今后创新地理学合作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