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哲学阅读季——爱智者系列讲座之四暨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78场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嘉映主讲,主题为“人文学的性质”。讲座由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主持。
陈教授首先从大学学科划分谈起,认为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学科,一类是主干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人文学;另一类是应用型学科,如传媒类学科、医学等。对于这个划分,陈教授认为应当追溯到希腊人对知识和知识系统的看法,希腊人是第一次不以“用处”而是按照知识本来的性质来组织知识。这种按知识本来的性质来组织的就是主干学科,这些学科是为真理而真理的学科;而其余一些为某一活动而产生的学科就是应用学科,这类学科服务于实际应用。
接着,陈教授深入浅出地从多方面介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的区别。在研究对象上,自然科学研究没有心智活动的对象,如分子、原子;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研究有心智活动的对象。社会科学是科学革命的一个结果,科学革命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它促使一大批学者尝试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与社会,包括霍布斯、斯宾诺沙等,他们努力把人的心智体现对象化。但社会事实和自然事实性质不同,例如“这是一百美元”这样的社会事实需要人们的共同约定。自然科学终结于“是什么”,而社会科学要求揭示事实背后的心智与意图。于是,社会科学始终面临一个问题:社会科学到底能达到怎样的客观性?尤其是政治学能达到怎样的客观性,这值得深入思考。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区别在于研究与聆听的关系,在人文学那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聆听;在社会科学那里,聆听是为了更好的研究。聆听要求我们调动个人感受和经验,研究则要求我们把个人感知尽量隔离开来。
陈教授还探讨了客观性问题。客观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标准之一,但在诠释学中客观性不像是否正当、是否深刻等标准那么重要。但这不意味着诠释学是主观的,更不意味着它是任意的。
最后,陈教授揭示了这样一种倾向:社会科学大规模地自然科学化,人文学大规模地社会科学化,此中缘由值得探究。现场师生与陈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