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璐谈“儒家价值现实在论能否抵制Sharon Street的达尔文式挑战?”

发布时间:2017-09-06浏览次数:10

 

67日下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Fullerton分校刘纪璐教授做客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儒家价值现实在论能否抵制Sharon Street的达尔文式挑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思勉人文讲座第359由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哲学系颜青山教授、葛四友教授、朱晶副教授以及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讲座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讲座开始,刘纪璐教授首先介绍了本讲座展开的背景:基于价值或道德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者在价值是否有其客观存在性(人的反应依赖性)上的分歧,以及反实在论者用洛克第二属性来定位价值,认为价值并不真正客观存在,从而提出了对道德实在论者的批判的背景,Sharon Street提出了其“达尔文式挑战”,即实在论者面临一个两难的情境:价值真理与人类的评价态度的关联问题,若无,则无法对付怀疑论,使评价态度偏离真理的轨道;若有,则必须提供合理的解释,要么价值真理依赖于评价态度,要么人的评价态度具有追踪客观真理的能力,而她认为这种追踪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的。基于以上缘由,刘纪璐教授通过解析儒家价值实在论以传统儒家以及宋明理学的道德心理学为基础,主张价值事实由自然事实构成的价值自然主义形式,来回应这个达尔文式的挑战。同时,刘纪璐教授认为价值实在论者可以有两种选择来肯定价值真理与人类评价态度之间的关系:一是追踪真理说,二是进化适应链接说。而儒家说的圣人,具有特殊的道德认识,且可以正确地观觉道德真理,既包含适应链接说,又包含追踪真理说。

具体来讲,首先儒家道德实在论是指儒家将价值嵌入在自然本身,把道德属性看作可以观察到的自然属性的一部分,如孟子的道德形上学认为人与生具有“四端”的内在道德属性,宋明理学家认为道德的先验基础在于世界本身就是和谐有序、生生不息的本性,并且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一种按理行事的义务规范。而关于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些道德-自然的同一性的问题,刘纪璐教授认为儒家的价值客观性不是依靠我们现有的评价判断,而是靠有高度专业化的认知能力能体验价值真理的圣人。刘纪璐教授在这里借用“认知渗透”的认知科学概念和John McDowell的可靠的敏感性的知识形式来进一步说明了圣人凭借他们的道德品行而实现一种“认知提升”,从而比常人更能感知道德真理。最后关于于人类进化适应发展出来的共同的原态度以及圣人的追踪价值真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刘纪璐教授引用王船山的“天理不离人欲”,认为圣人也有与其他人相同的原始的态度和欲望,只是圣人的道德品行促使他们由私化公,超越自己的群体偏好和寻求建立普遍群众规范,从而正确认知不同情境的道德真理。所以,儒家价值实在论能够抵制Street的达尔文挑战,是缘于儒家的道德自然论结合进化影响道德价值的二层关系,即一般人由进化而来的原态度,以及圣人的认知提昇。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二者也不能截然划分。最后刘纪璐教授再次强调“世界本身具有价值,我们的伦理现实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之所以建立规范与自然属性的等同,是因为人类对生命的原则产生了欣赏和重视,但没有规范准则,只要这个世界维持生命,它仍然是个有价值的世界。”

讲座的讨论环节,我校伦理学专业的葛四友教授、颜青山教授以及科学哲学专业的朱晶副教授等等老师,就圣人的认知道德能力如何而来、圣人之真理认识如何与IS的理论区别开来等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讨论,同时刘教授也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