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何深静谈“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如何在国际期刊发表中国城市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7-08-11浏览次数:34

 

6月15日下午,香港大学何深静副教授应邀报告在闵行校区资环楼554会议室做了题为“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如何在国际期刊发表中国城市研究成果”的学术讲座。这是百场校级学术讲座60场本次讲座由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主办,孙斌栋教授主持。参与这次讲座的有孔翔教授、黄丽副教授、王列辉副教授、崔璨研究员等,还有来自城市与区域学院和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

首先,何深静对Urban Study期刊中所有的文章类型进行了阐述,如学术论文、评论文章和主题合集等不同类型的特点也做出了详细的讲解。近年来,Urban Study中来自中国的投稿量显著增加,何深静希望能通过刚刚建立的Urban Study公众号,帮助中国学者更好的了解Urban Study这本期刊,同时提高投稿接受率。之后,何深静耐心的讲解了该期刊的投稿过程与每个流程所需要的大致时间,提醒各位老师和同学应积极面对审核意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审核意见提出了回复时的注意事项。何深静认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需要具备国际吸引力,不能只就中国而论中国。同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需要有题目与摘要上的原创性和新奇性,理论与论证的稳健性,方法上的合适性与透明性,并且还要注意政策上的相关性等其他多个方面。何深静也指出了投稿的文章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文章文献回顾与实证部分没有形成互动,联系不密切。最后,何深静介绍了Urban Study期刊的字数限度和图表方面的细节要求。

讲座的第二部分,何深静针对城市中的“学生化”现象,向大家展示了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小题大作”。小题大作是指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发现并提炼出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学生化”与中国的“城中村”联系紧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有趣现象。何深静认为中西方的“学生化”现象在产生原因和造成结果方面均有着显著的不同。西方是高校不提供住宿而被动产生的,由于学生集聚在某一社区,造成了当地人搬离和周边设施的荒废。而这一问题又影响了西方城市的改造进程,即由过去的HMO模式转变为PBSA模式(在城市中提供为学生准备的住宿公寓),城市重建也需要与PBSA项目相结合。与西方被迫选择不同,中国的“学生化”现象是学生对文化价值和生活追求的体现,是一种主动选择。何老师对广州中山大学北门和大学城两地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学校制度、学生本身、村民作用等多角度的分析,探讨了两地“学生化”所带来的不同特点。同时,两地均因“学生化”,而出现了餐饮等多元化的服务行业,最后的结果是使得城中村的社区环境有所提升。

然后,何深静简单讲解了何为写作中的“大题小作”。大题小作是指对社会的大问题进行深耕细作。何深静老师结合西安的研究案例来解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大问题。何深静老师对“失土失宅”和“失土有宅”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最后,何深静老师指出利益再分配的不公平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

何深静对写作中的“小题大作和大题小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在提问环节,何老师耐心的回答了每个问题,并与中心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