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耿幼壮教授为中文系师生做了题为“自我-生命-写作:《圣奥斯卡》及文学自传问题”的讲座。
耿幼壮教授指出,伊格尔顿在其1999年创作的剧本《圣奥斯卡》中,模仿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做法,运用歌队的设置,并围绕王尔德在狱中与出狱后与母亲和社会主义公运领袖的对话展开,将王尔德塑造为一位不传统的圣人,揭示了王尔德社会主义思想及其颓废审美观之间的逻辑关联。王尔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一文中提出“无所事事”的理想,这个理想也成为伊格尔顿剧中王尔德自白的一记点睛之笔。伊格尔顿也借他笔下的这个王尔德形象揭示了以个体解放为宗旨和前提的社会主义理想。
耿幼壮教授同时指出,伊格尔顿的这一作品同时也是他的自我画像,作者在其批评和创作生涯中对圣人和罪人的一线之差一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曾著有Saints and Scholars, Figures of Dissent等作品对叛逆的圣徒加以记录剖析,在《圣奥斯卡》一剧中,也很经典地借主人公之口指出,王尔德是“社会名流和鸡奸者…贵族和底层人”的结合体。这番描绘不禁让人想到创作《圣奥斯卡》实际上也是对伊格尔顿本人出身工人阶级,而后跻身“学术贵族”的一种指涉,也是对天主教将感官欲望与精神超越相融合传统的致敬。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圣奥斯卡》来透视王尔德或作者本人的真实自我。自我到底在何方总是隐晦的,自传所揭示的永远是复数的个体,也永远是以复数的方式来表现个人。从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开始西方自传传统都向我们揭示了伊格尔顿所说的传记只是“从一个面具上摘下另一个面具”的道理。
讲座之后,耿幼壮教授又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自我解构在当代的意义、伊格尔顿的激进思想和表达自我双重性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耿教授以严谨详实的论述和深邃的理论思考向在座的师生们展示了文学研究的高远境界,并在将学术研究与生命实践相结合方面树立了一种典范,对华师大的同仁和学生们都产生了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