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多民族和睦相处与和谐发展的‘迪庆经验’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02-15浏览次数:61

 

1230日下午,“多民族和睦相处与和谐发展的‘迪庆经验’研究”第四次沙龙暨结题沙龙在法商北楼101举行。本次沙龙由课题负责人刘琪副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悉数参加。

沙龙分为两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读书会,本次阅读书目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人类学组论文集《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

首先,刘琪副教授就本书为大家做了导读。传统西方人类学对于“族群”的研究,往往是在无国家的情境下进行的,“国家”这个维度并没有被重视,而本书中强调的是“国家”和“市场”两个维度。并且,在很多论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地人在面对“国家”和“市场”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回应者。这也是本课题对迪庆地区进行考察的基本思路。接着,每位同学按照之前的安排,各自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篇目,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田野调查分享了心得体会。其中,王明珂“徘徊在汉与非汉之间:北川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文讲述了羌族的概念如何被重新建构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过程,并借此讨论了“汉化”的内涵,以及人类学意义上的核心与边缘的问题。Shepherd的文章中,对文化的“同化”与“涵化”做出了概念上的区分,这种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现实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上差异的消失不等于族群边界的消失,例如,在迪庆地区,藏族在文化上被“汉化”,但藏族的内心中民族认同依旧很强。Gladney的论文将“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概念应用到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中。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Gladney认为,在中国,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形象建构也有着这样的路径依赖过程。Schein 则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了“杂糅的文化”(cultural hybridity),并讨论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有否可能创造出自己的现代性。

沙龙的第二部分为田野调查的案例呈现。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梦茵同学向课题组汇报了她在迪庆州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的田野发现。这是一个藏族与纳西族混居,藏传佛教与天主教并存的村子,在村子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建构起了和平相处的村落秩序,这套秩序在仪式中得到体现,也通过仪式得以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围绕胡梦茵同学的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刘琪副教授针对课题已经完成的几个案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汇报了关于结题报告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