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国家教学名师、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作了题为“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的讲座,讲座由哲学系主任陈立新教授主持。
赵林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谈及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他认为,把哲学研究当作对概念和命题的研究来对待,不失为一种治学之道,但是哲学之所以叫“哲学”(philosophy),其实质就在于对某种超越技术层面之上的智慧(sophia)的热爱。因此,对哲学的研究从概念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到哲学思想与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之间的现实关系是必要的。
接下来,赵林教授分别就古希腊、中世纪以及近代这三个时间段谈及西方哲学与宗教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他认为,古希腊时期,哲学的萌芽和生长与希腊多神教信仰密不可分。正是希腊人民对狄奥尼索斯酒神式的神秘主义宗教崇拜,催生了后来的悲剧,希腊哲学的形而上形态就蕴藏在当时的悲剧艺术中。悲剧后来对希腊神话的改造和主流观念的怀疑催生了希腊哲学,哲学开始采用一些还原性和抽象性的范畴解释万物的产生和变化,以此来取代神话中的感性直观和不可捉摸的命运。哲学的自然形态和形而上学形态的演化自此开始。
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即使是以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西方近代哲学,仍然与基督教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逻辑发展,与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更新是结伴相随的,近代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卢梭、康德、谢林、黑格尔等,都将神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基督教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16世纪以后的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现代民族国家、宪政民主体制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得益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虽然这一时期哲学上的成就并不多见,但艺术和宗教的蓬勃发展为后来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性基础,也为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宗教和文化上的合理性,导致整个北欧的崛起。17世纪在牛顿以力学原理为基础的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之下,上帝变成了一位上足发条之后再也不干预世界的上帝,普遍怀疑精神成为当时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这一时期的哲学重心在认识论问题上,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主观精神如何实现为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休谟和莱布尼茨的发展将认识论问题带进了死胡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引出了康德直至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证综合。
赵林教授认为,正是西方哲学与神话、宗教、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有了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重新解读西方哲学史的必要性。讲座最后,赵林教授就哲学和哲学史的同一性问题和学生们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哲学和哲学史的同一其实就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即每个概念的出现和时代以及哲学家的同一性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