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美学协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在闵行校区文史楼4330进行了题为“艺术即‘事件’”的学术讲座。
高教授先从自己对学界一直在讨论的五个话题的思考和批判谈起。第一个问题,艺术是在物还是在心?传统的认识是艺术的呈现源于物,包括事物、动作、声音等等,系联着古希腊的模仿说、再现说;而自克罗齐的表现说和杜威的经验说提出以来,艺术走向对物的反叛,表现说一度甚嚣尘上;索绪尔之后,人们借助符号,看到了克服心与物对立的二元关系的可能性,艺术成为物与心的凝结与构造。高建平教授认为物与心之间是并行的,有联系的,主张将符号放入历史,营造一种开放的结构。艺术作为一种传达方式,在起源时,包括传达者、接受者在内的各要素都在场,此时,艺术能被接受,借用托尔斯泰的说法“艺术是唤起心中另自己感动的东西,用语言、文字、声音再现出来。”而媒体出现后,文字、印刷让意图、意义和意味三分,且这种三分被批评家强化,这种情况下,增大了意义表达的不透明性,虽然误解度变大了,但艺术传达的目的仍然没有改变。这就直接引向了高建平教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二次创作和传达的私人性与公共性问题。传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转述问题的存在可能使传达指向不同的终点。文学、音乐、戏剧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存在着二次创作的问题,我们不禁要思考二次创作对原作品的“忠实”问题,在过程中,作者的预设、后来者有意识无意识地改造都必然使传达复杂化。高建平教授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对不同艺术中二次创作的性质与可能性做了注解,指出,在书、画、乐谱、舞谱之间由于符号的成熟度不同,二次创作的可能性也不同。归根结底,艺术本质上具有公共性,不是私人的,但它也区别于宣传,因为艺术的公共性是指对每个“你”讲,而不是对“你们”讲。公共性带来制作的要求,推动产生了“建制”(institutions)与艺术相关机制的形成,自然而然的,在当代的语境下,艺术的公共性就决定了它对媒介不可避免的依赖性。
高建平教授借用“不是什么是艺术,而是何时是艺术”,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时间维度的看法。以分别存放于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两幅出自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杜尚初次放于展览厅中的《泉》和之后应博物馆要求复制的《泉》为例,提出艺术应该兼具美学的维度和历史的维度,应该思考艺术史中对它们价值的考量是把它们作为艺术的指引还是作为艺术品本身。
在历数了“艺术史在物还是在心”、“艺术作为传达”、“关于二次创作”、“传达的私人性与公共性”、“艺术的时间维度”五个问题之后,高建平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艺术是一次“传达”,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再生产”过程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生产可以作为一种潜伏的事件或者运动的生产。宣布作者、文本、接受者“死了”是夸大其词,艺术史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化整为零”的发展历程,是时候需要一种能够实现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统一的艺术批评出场并完成“集零为整”的任务了。而凝聚着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统一的“事件”,呼应了艺术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统一的性质,因此,对艺术品的理解,要从它的“事件”的性质来理解。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回应了高建平教授高屋建瓴的论述,踊跃提出语言符号的物心关系、中国书法能否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如何看待国外颇为流行的行为艺术等问题,讨论既站在学术理论的高度上又紧密结合当今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