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坐客思勉高等研究院,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以儒家视角化解爱国主义(patriotism)、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三者之间的纠结的精彩演讲。
彭教授此篇文章的触媒最先是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对于带领中国女排夺冠的郎平与之前她服役美国女排时期有着完全相悖的评价,彭老师有感于此,并基于1994年由Martha Nussbaum的一篇文章引起的讨论而汇编的《爱国之由——关于爱国主义局限的论辩》一书,从儒学的角度,开始深入思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三者的关系,并试图用儒家的资源来化解纠结。在讲座之中,彭教授认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不仅仅存在于西方世界,而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中文世界的学者同样要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思考。
讲座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爱国主义可以与民族主义相互转化这一角度,彭教授分别解析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内涵。在彭教授看来,不论是爱国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即使是在西方的语境中也不是一个边界清晰、内容一致的概念;民族主义并非天然贬义,同样,爱国主义也并非天然的褒义词,有时爱国主义也能产生与民族主义同样的负面消极的后果。彭教授认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之所以常常难以区分,是因为两者都共同基于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以民族国家为政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之后所自然产生的。被视为正面价值的爱国主义,其情感与行为的表现,并不以排斥其他民族国家的人为目的,而是以凝聚所属的民族国家内部人群的价值认同为首要;而被视为负面的民族主义,其情感与行为的主要表现是,以排斥甚至攻击其他民族国家的人为目标。爱国主义是一种内向、凝聚的建构力量,民族主义则是外向、攻击的破坏力量,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其情感与行为是为了完善自己还是攻击他人。与此同时,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二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而世界主义是一种要超越对于各自民族国家的认同、差异的价值,是希望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自觉,去认同仁爱、平等、自由等人类的普遍价值,其立场的核心是指出,存在一种超越爱国主义之上的人类价值。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紧张。世界主义也存在着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只能成为一个抽象的理念,流于空洞与抽象。
爱国主义所注重的特殊,与世界主义所强调的普遍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吗?第二部分就从儒家的角度来寻找融合三者的一个合理性的中道。彭教授主要从仁爱、自我、天下三个方面探讨儒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在第三部分,彭教授特别强调一种“有根的世界主义”,认为一个世界公民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正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过程。健全的爱国主义也是具有世界主义胸怀的爱国主义,是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全世界的整体脉络,与全人类的价值之中来看,这是可能并且是必须的,因为世界上是存在着普遍的人道与公道等普遍价值的。
演讲由陈赟教授、刘梁剑教授共同主持,本校的张容南老师、唐小兵老师、陈乔见老师等师生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