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9场:张春柏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形象学视角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08浏览次数:33

  

1221日,外语学院翻译系终身教授张春柏在闵行校区外语楼333室做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题目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形象学视角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作为前两年终身教授讲座“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2014)与“文化自译者的任务与策略”(2015)的续篇,此次讲座从形象学这个新的视角讨论了中国文学外译的问题。讲座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琳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中,张春柏教授把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关于文化构建的基本观点和形象学理论结合起来,对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教授首先从形象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的论述开始,对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加以追溯,展示了从十三世纪至今的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史,期间的中国形象充满了从完美到丑陋,从友好到仇视的频繁而戏剧性的转变。张教授认为,这种转变背后的主导原因便是西方主体文化的自我需要,这一需要左右了每一阶段西方的中国形象。实际上,中国是西方某种反面的“自我镜象”,是西方的一种东方主义建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模式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根深蒂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临这种境况,张教授从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观点出发,指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构建行为,当译者将母语文本(如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典籍)译成外语的时候,其根本目的就是母语文化的“自我镜象”输出到他者文化中并为其所接受。并通过中外、古今翻译实践中构建自己国家形象的译例,说明了翻译的这一功能与目的。张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及时地解构西方惯有的文化霸权与东方主义形态,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真实、正面的中国形象,翻译活动也义不容辞地当为这一文化战略服务。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陈琳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