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叶隽谈“侨易学的观念”

发布时间:2017-02-16浏览次数:65

  

1221日下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侨易学的观念”在人文学院楼人文沙龙举行,主讲人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叶隽教授。讲座由哲学系刘梁剑副教授、牛文君副教授主持,哲学系系主任陈立新和陈乔见副教授、宋锡同副教授等师生参加。

面对“侨易”这个全新的概念,叶隽教授从侨易学概念的来源、作为哲学理论的侨易学与作为学科性质的侨易学、侨易学的意义与功用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侨易学概念的来源。叶教授指出,侨易学中的“侨”取自于李石曾发明的“侨学”,即研究在移动中的若干生物从此一地到彼一地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与活动上的现象。“侨”有四义:一为位置迁移;二为质性升高;三为侨扮仿拟;四为侨侨相通。“易”来源于中国经典《易经》,尤其是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易”也有四义:一为变易;二为交易;三为简易;四为大道不易。在《易经》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结合侨学所建立的侨易学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第二,作为哲学理论的侨易学与作为学科性质的侨易学。首先,作为理论的侨易学,必须借助《易经》的智慧。《易经》无论如何繁衍相生,其根本在乾、坤二卦,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中、终在内部形成了三维。叶教授据此提出侨易学中“二元三维”的理论方法。其次,作为学科性质的侨易学,不是现行学科体制中的一种具体规训,而是从一种解决问题、阐释现象的方法前提着手,构建一种相对实用、便于操作,但又具有相当宽阔的哲理思维空间的具体理论,其核心内容在于探讨异文化间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结构形成的总体规律。最后,侨易学有三个基本原则:一为“二元三维,大道侨易”,建立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思维结构模式;二为“观侨取象,察变寻异”,核心点立足于迁移与变化;三为“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物质位移乃是多个因素构成的重要的文化区结构差异在空间的位移过程,如此导致个体精神产生重大变化。

第三,侨易学的意义与功用。叶隽教授将侨易学的意义总结为两点。一方面,侨易学的出现是为我们观察变动不居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人事兴替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学理上的支持,开辟一块新的更高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范畴的侨易学仍必须基于严谨的学术,以历史学为根基,以社会学为手段,充分考虑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就功用而言,侨易学给各种学科的自由交涉提供一种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乃至学术思维上的某种抓手,因为它关注的正是这样一种“关联性”、“互涉性”、“变迁性”,乃至于一种知识谱系上的“链性生成史”。

侨易学的观念激发了热烈讨论,论题涉及《易经》资源的挖掘、时空背景对侨易主体的影响、如何以侨易中二元三维的思想看待王国维所提的“可爱”与“可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