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斯谈“什么是真理、表征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7-02-15浏览次数:40

  

127日下午,美国南加州大学哲学系系主任Scott Soames(索姆斯)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精彩的思勉人文讲座“什么是真理、表征和意义”。本次讲座由哲学系何静副教授主持,宗德生教授、张留华教授、郁锋博士以及众多学生参加了讲座。

Scott Soames教授擅长语言哲学以及分析哲学史,他以对克里普克语言哲学思想的辩护和发展、对二维语义学的批判以及两卷本的《20世纪哲学分析》而闻名学界。在本次讲座中,索姆斯教授以命题、真理、表征、和意义为核心概念,梳理并阐述了分析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对他所提出的新的见解进行了辩护。索姆斯教授认为,关于什么是真理、表征和意义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分析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一直困难重重。弗雷格提出了一种以命题为核心的形式语言,以弥补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无法进行严密推理的缺陷。而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表征性思维和语言的本质进行认识。而所谓的“命题”就是行动者的断言、信念及知识;是心智状态的内容;是句子的意义;同时也是真理和谬误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要理解思维和语言,就必须首先要理解命题。索姆斯教授认为,尽管维特根斯坦已经认识到,对句子的运用就是某种表征性的认知行动,但是他的策略没有取得成功。而后面的研究者们,如卡尔纳普、奎因、戴维森、莱尔和斯特劳森等,也没有能够沿着这条进路走下去。

索姆斯教授进一步提出,基于模态逻辑基础的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对解决传统分析哲学中关于命题、意义与表征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命题并不是一系列可能世界状态的集合,而是行动者在使用句子的时候、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思考和认知的时候,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物体进行表征的认知行动类型。例如,当我们感知到或想到B是红色的时候,意味着我的确将B表征为红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某种特定的行为类型进行了识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命题就是某种将B表征为红色的行动类型。并且,该命题为真,当且仅当主体准确地对B进行了表征。索姆斯教授提出,这种对命题的创新性解读令那些在表征上相同,但在认知上却不同的命题获得了解释。

报告结束后,索姆斯教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充分地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争相提问,索姆斯教授则逐一耐心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