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美国德州南方大学潘启胜教授在闵行校区资环大楼554会议室做了题为“城市增长与交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Growth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和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承办,学院党委书记、城市中心副主任孙斌栋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潘启胜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地震地质学士、遥感硕士,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了计算机硕士、城市规划博士学位。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南方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学系的正教授,并自2008以后一直担任该系的系主任。潘启胜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交通规划、经济影响评估与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他曾先后担任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土安全部、交通部、兰德公司、考夫曼基金会等政府、咨询机构的20多个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或顾问。研究的项目涉及国家及区域规划模型、区域货运模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及性评测、港口交通和污染状况研究、恐怖袭击对大都会的经济影响、高峰时段交通收费的网络建模、油气管道集成管理系统、以及创业生态系统的集聚影响研究等。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短短的30年内翻了近两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提出,2020年城市化要达到60%。在如此飞速的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的人口密度持续走高。拥挤、空气污染、土壤质量、水源供给等问题不断涌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影响着无数居民的生活。其中,交通拥堵仍是摆在规划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灵活的汽车出行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随着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汽车保有量暴涨。中国的大城市为了改善居民出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无法应对机动车爆炸式的增长。
潘启胜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了上述中国的现状,并针对性的抛出三个问题:目前如何来解决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政治体系会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与众不同么?如果中国也遵循着其他国家一样的城市发展进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来解决目前城市化的问题呢?
潘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回应了上述三个问题。目前对于解决城镇化发展问题,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案,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混合土地利用、紧凑城市、公交优先等。潘教授通过对北京上海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特大城市经历着标准的城市发展进程,近十年呈现出郊区化的趋势。基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特大城市通过郊区化吸纳人口,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创新力。没有一个“好”或“坏”的城市人口总密度,合理的空间安排、有效的发展方式才是发挥集聚效应、避免集聚不经济的关键。
潘教授还介绍了基于GIS和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南加州规划系统,并通过美国应用实例介绍该系统在实践中如何定量地评价规划项目和政策实施的效果。
潘启胜教授的学术报告,缜密规范,脉络清晰,精彩丰富,引人思考,尽管是周末,仍然是座无虚席。他的报告立足于我国当前发展现实,紧扣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并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实践之中。结论极富启发性,引起了与会学者、同学的广泛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最后,孙斌栋教授对报告会做了简要总结,并由衷感谢潘启胜教授的精彩报告及各位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