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项目“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与美韩信任危机研究(1953-1976)”结项沙龙在冷战中心会议室举行。课题组成员陈波老师主持。冷战中心周娜老师、青年教师葛君博士以及研究生游览、熊晨曦等参加了本次沙龙。
陈波老师介绍了课题进展的情况,并就结项成果中美韩同盟缔结过程中的信任危机进行了介绍。
1951年,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三方签署的《澳新美条约》生效;1952年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1953年同李承晚政权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分别同台湾当局和东南亚反共联盟签订了同盟条约。在亚太地区,一个反共反华的军事同盟体系建立起来了。结项成果的这一部分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参谋长联席会议文件》、《国务院有关韩国内部事务的文献》和“李承晚研究院”所藏《李承晚文件》为史料基础,解读美韩同盟形成过程中两者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1953年是战后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在美国,共和党结束了长达20年的在野状态,重返白宫掌握权柄;在苏联,斯大林逝世,克里姆林宫出现了以马林科夫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苏联新领导人的“和平姿态”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让美国决策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远东地区的局势,从而修订杜鲁门时期的外交政策。于是,“新面貌”战略应运而生。全球新战略的出台必定带动美国局部政策的调整,朝鲜停战就是这一变动的结果。当中朝和联合国军迅速打破在战俘问题上的僵持局面,一步步接近签署停战协定的时候,韩国反而成为实现停战的最后一道障碍。李承晚使出浑身解数要求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来保证停战后的安全,并以此作为接受停战的条件。而希望停战后从韩国脱身的美国,其最初的政策设计是将韩国的安全纳入到以“扩大制裁声明”为基础的多边集体安全框架内,并不情愿做出如上双边保证——美国不希望被单独绑在朝鲜半岛这个“火药库”上。但是为了尽快签署停战协定,同时保障停战得以维持,国务院不得不做出妥协,向李承晚表示“可在停战后就条约一事进行谈判”。释俘事件的发生,令停战的前景登时蒙上一层阴影,反倒促使美国加紧谈判的步伐,同时也进一步对韩国妥协让步。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沃尔特·罗伯逊访韩给李承晚带来了一个双边军事同盟条约,也给美国带回韩国接受停战的保证。美韩军事同盟在这种“脱身”与“反脱身”的斗争中结成了。
最后,陈波老师就课题结项事宜向大家做了汇报。目前,课题已经完成初稿,预计22万字。负责人梁志老师利用访学美国的机会,收集到大量的美国档案,使得课题的资料基础更加坚实。经过四年的努力,负责人力求拿出一部经得住考验的结项成果。课题组计划于今年8月提交课题结项申请,正式进入结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