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越南河内国立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大学副校长黄英俊教授在历史系1306做了一场题为“东京成为中国前沿:17世纪60年代荷兰在中越边界上的开发”的报告。讲座由历史系副主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孟钟捷教授主持。历史系顾卫民、朱明、肖琦等师生参加讲座。孟钟捷教授介绍,黄英俊教授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早期全球史和东南亚区域史。
首先,黄英俊教授展示了越南与中国的边境图,引出他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他解释道,19世纪在越南的法国殖民者积极开发湄公河流域,意在中国。同样地,17世纪60年代,荷兰热衷于在中越边境活动,也是出于对中华帝国的兴趣。以往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较集中在中越荷三国间的互动与交流。但黄英俊教授从全球史视角切入,向我们揭示了荷兰、中国、越南、台湾地区、日本在东南亚世界的角力情况。紧接着,黄英俊老师回顾了17世纪中叶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势力。他介绍,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将自己的势力拓展到了越南。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王朝的更替过程中,中华统治者无暇顾及同越南之间的贸易活动。郑成功又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导致荷兰人丧失了联接东亚、东南亚世界的重要贸易基地。中越边境贸易关闭、北越地区铜矿短缺、物价飞涨、汇率下跌。17世纪的混乱局势使得荷兰人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活动停滞不前,并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提出一个“天南计划”(Tianam Project)来挽救困境。但由于越南东京政府的不支持,计划流产。于是,荷兰人继续提出,将地处中越边境的东京(Tokin)打造成一个新的贸易基地,以维持荷兰东印度公司对日本丝织品的需求,同时希望能对中国输出商品以换取黄金和麝香,以带动荷兰在东京地区的资本发展。
黄英俊教授指出,因为17世纪中叶中国明清政权更迭的混乱局势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以上种种想法都以失败告终。但可以窥见,西方人对中华帝国的兴趣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就没有减弱。而夹在西方和中华帝国之间的越南东京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的领土安全,对华贸易的衰落及对铜的需求,都是可以从日本进口以弥补。
黄英俊教授在讲座结束后,耐心地回答了在场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时,黄英俊教授还感谢华东师大历史系给他提供了一个能与中国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