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九十八场“作为异域的南洋——新加坡早期旧体诗人的身份认同”在我校人文学院楼中文系4430举行。此次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王兵先生主讲。王先生兼任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本科招生面试官,新加坡《中国学研究集刊》副主编。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明清诗学、东南亚汉诗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讲座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彭国忠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王教授对“身份认同”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接下来从“文化震惊”、“文化优越感与维模效应”、“文化适应”三个层面依次展开分析。早期新加坡的旧体诗人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南来的移民,他们感受到的文化震惊,一方面来自自然风物之异,一方面来自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此同时,初抵异地的华人源自中国正统的文化优越感也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但从另一个角度,华人也成为在地人眼中的外人、异族,于是便产生了文化维模效应。王教授采用西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探讨了文化系统中原文化对异文化的维模功能,并结合具体创作实例,分析了旧体诗人的文化适应,如对多元文化的司空见惯、创作实践中的文化互涉和初具在地意识的文化心态。最后,王教授总结道,新加坡早期旧体诗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变化,身份认同问题影响到诗人的创作心态,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现,从他们在不同阶段渐次变换的心理状态来审视他们身份认同的演进,可以更好地探究新华旧体诗的定位与发展。
随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中文系、历史系,以及新加坡留学生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王兵先生从历史、政治、经济及自身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出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师生相谈甚欢,现场气氛热烈。最后,彭国忠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