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郭英德谈“中国古代散文问题研究三题”

发布时间:2016-12-23浏览次数:5

  

119日上午,应我校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郭英德教授莅临我校,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古代散文问题研究三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文系李舜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英德教授首先解释了文体之“体”的含义,认为“体”有中西之别,而中国传统之“体”当是文本的集合体。郭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初形态无疑是以不同的“言说”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当一种“言说”方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某一“类名”以后,与这种“言说”方式相对应的文辞方式就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于是人们将文本方式相类似的篇章类聚到共同的“类名”之中,“以类相从”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体,从而形成一定的文体序列。郭教授还指出“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体论自先秦、两汉至唐宋各不相同,故需要予以详细地,带有区别性的研究。

当论及散文文体时,郭英德教授指出散文文体结构层次乃为体制、语体、体式、体性,而这又包括了来源流变的历时性研究,构成特性功能的共时研究。接着,论及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研究时,以《论明人传状文的文体特性与文化内涵》(《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一文为例,以传状文独特的文体形态作为关注点,从传主身份的偏好,事迹的选取、表达方式的运用三个方面大略评议了明人传状文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接下来,郭英德教授谈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文化研究,论及六个问题,分别是:文体生成的文化基因、文体流变的文化语境、文体分类的文化根源、文体形态的文化内涵、文体写作的文化功能、文体接受的文化效益。随后,郭英德教授总述道:经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文体分类的社会性特征深深地蕴藏于文体的文本方式之中,并由文体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得以彰显。

讲座的最后,点评人李舜华教授对郭英德教授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次讲座在整体概括性介绍文体学的情况下,起到了扩展学术眼界,打开学术思路的作用。在随后的互动环节,郭教授就我院师生的提问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