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上海市基础设施中物质代谢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6-24浏览次数:28

  

69日下午,教育部一般规划课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第二次中期沙龙在闵行校区生科楼辅楼2208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我校特聘海外高层次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an Bishop教授,以及参与上海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地理科学学院蔡永立教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谢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沙龙。课题组成员孟醒、周翔、曹武星、义白璐、黄鲁霞、袁坤、袁梦婷参加了旁听。

韩骥副教授汇报了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近30年上海市主要基础设施中物质代谢的时空演变数据库的构建、基础设施中物质代谢的时空演变特征、代谢的资源与环境效应等。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优良经验,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城市尺度的物质代谢分析,尤其是空间分析,是目前物质代谢分析的前沿和难点。本课题基于多源地理与遥感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融合,从而构建近30年的时空演变数据库,基于此将传统的物质流分析模型与空间地理分析方法相结合,反演从1980年到2010年的主要基础设施中物质代谢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上海市近30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物质代谢加速,物质存量增加显著,且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物质代谢过程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逐渐加深,对一次矿物质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城市建筑垃圾也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而且伴随基础设施生命年限的接近,在未来的10-20年里,物质代谢的资源环境负面效应将会更加凸显,需要及早从规划与管理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就数据精度、核算边界、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上海市2040年规划修编中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其中蔡永立教授就研究结果的应用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理论的模型和技术方法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建议选取上海市部分典型地区作为案例,做深入分析。谢冰教授认为本研究为研究城市建筑废弃物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参考,虽然数据则从创新点方面涉入此课题,肯定了此课题的可执行性,以及可以拓展的领域,并且如何加强各方面的合作等方面做了阐述。Ian Bishop教授认真听取了各方的见解,给出了自己在这方面已有研究的一些国外看法,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比国内外现状,为此次课题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其他与会人员也各自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