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际十八世纪研究学会会长莉莎·安德里斯(LiseAndies)造访我校,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做了题为“启蒙时期法国的知识界状态:从书籍和思想史出发”的讲座。
安德里斯的研究领域为法国启蒙主义印刷文化与文学。她的讲座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十八世纪印刷品的流通及法国识字的提高,第二是启蒙主义生成和传播的社会网络,第三是18世纪文学进程。法国启蒙主义时期一般指1715路易十四世去世到1789法国革命爆发的这段时期,其标志为从绝对王权背景中逐渐浮现的一个思想和文字的共和国。
启蒙主义时期法国的知识界状况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有很多鲜明的特征。安德里斯条分缕析地对此做出了说明:
首先,印刷品的流通及法国识字的提高。十八世纪初期通俗书籍和小册子(小说和乐词)通过流动小贩流通,法国画家Jean-Antoine Watteau的油画作品就曾以边走边贩卖、表演的小贩为主题。此时期法国识字水平有显著提高,慈善学校,公立学校和宗教学校都起了很大作用。1700年左右,约有百分之50的法国人可以自己在结婚证书上签字,到了法国革命前夕,这个数字提高到了百分之70。当然,识字水平的地域、阶级和性别区别很显著。巴黎的识字率就居全国领先,到了法国革命前夕,巴黎几乎所有的男性都能识字(虽说写作能力尚未普及)。
其次,作为文化中介的人物、地点及社会网络。因政治和社会思想交锋而构成的社交网络有几种不同的机构依托,包括书店、literary cabinet(借阅室)、café(咖啡馆)、学院和沙龙。18世纪法国的书籍审查制度很严苛,与除却英国和荷兰的其它欧洲国家相似。路易十四时期建立的审查制度长期延续,使得十八世纪法国的印刷业备受牵制,全巴黎只有36个印刷舖,也是法国印刷业的绝对中心。然而,与此同时,各类学院的数量大大增加,法兰西学院和法兰西科学院在17世纪时已经相继成立,18世纪更是见证了许多学术交流中心的成立。这些学院促成了跨国界知识传播网络的建立,成为启蒙时期所谓“文字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的基础。沙龙与男性主导的学院相对,通常由女性统领,成员阶层以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主。沙龙活动一般强调文学的重要性,也有许多知识人通过沙龙找到自己的恩主(达朗贝尔就是这样找到贵族恩主,得以享用年金的。)
最后、法国文学史: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la fête gallant(大约可翻译为“欢乐聚会”)时期。此时洛可可风的绘画盛行,贵族阶层喜欢在巴黎郊区进行假面舞会,上演戏剧场景,在绘画中多有表现。文学也出现了以纪行为主的作品,比如狄德罗的《波斯人信札》。底层人的冒险生活也进入小说,比如PreVost(将理查逊英文小说翻译为法文的作家)的小说Cleveland就是一例。第二阶段为《百科全书》时期。《百科全书》第一册出版于1771年,其扉页上印了光明女神的形象,代表启蒙。这项工程也带动了各种词典的产生,使普遍而分门别类的科学知识成为中产阶级话语规范,也在此基础上缔造了链接法国和欧洲知识分子的“文字共和国”。第三阶段为情感小说和细腻情感的崛起,以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和画家Jean-Baptiste Greuze展现日常生活的画作为代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以“废墟”为主题的绘画和小说,表达了即将到来的法国革命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