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午,思勉午餐沙龙第99场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历史学系唐小兵老师做了题为“大革命前后左翼青年是怎样‘炼成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本次午餐沙龙由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瞿骏老师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春田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唐小兵老师在报告中认为,大革命前后,上海成为了左翼文化兴盛和传播的中心,中小知识青年到上海之前存在地方经验与“上海想象”,到上海后又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文化网络来安身立命。他们通过上海的学校、补习班、报馆、出版社、书店、左联、社联等各种文化节点,与左翼文化发生了关联,进而汲取了一定的左翼思想资源与社会理论,从而转向中共主导下的革命文化。他从社会文化史与图书传播史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徐懋庸、夏衍、艾芜等个案的研究,论述中小知识青年的地方经验与“上海想象”,探讨左翼文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网络的关联。他认为在左翼文化传播中,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在上海出版界的形态上,存在资本、政治与左翼三种力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在左翼群体的类型上,除中共主导下的左翼、鲁迅为精神领袖的左翼,还有一群相对稳定务实,致力于左翼文化通俗化和社会普及的知识分子,如以《申报》及“申报流通图书馆”、《生活周刊》等为空间凝聚的出版人。
接下来,张春田老师做了简要的评述。他认为唐老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是对学术范式的一种反思。他回顾了革命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发展,认为对革命文学的研究不能简单从政治、文学角度入手,而应从社会层面予以关注。在传统的左翼文化研究中,介于精英与民众之间的普通的中小青年常被人忽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理解左翼文化。同时他也指出了报告中还需注意的地方,如从翻译看跨文化的知识流动、从生活状况看当时学生的思想状态、从文学广告的角度看左翼文化的传播等,这些角度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之后,在场师生参与了沙龙的互动交流,就学术史的回顾、左翼文化的国际背景等问题与唐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全场讨论氛围热烈,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