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终身教授陈勤建学术报告会在对外汉语学院国际汉语教学楼118举行。报告会由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叶军教授主持,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叶涛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民俗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这一部分陈教授对民俗做了深刻的阐释,指出民俗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一种普遍的基础文化。从意识层面来讲,民俗是根基性的人类文化;从社会层面来讲,民俗是民众传承性文化生活相。二、民俗在社会中的治理能力。陈教授指出民俗是一种不成文法的规矩,这是其内在的结构形态。民俗具有法约性的教化功能,是社会治理的软控力。三、辩风正俗:优秀的家教对社会治理的贡献。首先家风是民风,是民俗的一种形态,家教是家风的继承方式。其次家庭教育应该从衣、食、行等各个方面体现,良好家教对健全的社会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分别从《朱子家训》、《陆游家训》、《郑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案例中总结出优秀家训在培养廉洁气节、健全人格情操、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维系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到乡规民约在社会教育,以及社会治理中体现出的软控力。
报告结束后,叶涛教授做了精彩点评。
叶教授高度肯定了陈教授的学术成果。他风趣地说道,陈教授是中国民俗学培训班的首批学员,由钟敬文、费孝通等一批国内民俗学大家授课,阵容庞大,堪称中国民俗学建设的“黄埔一期”。陈教授的学术经历也充分体现了民俗学在当代的发展过程,其著作《中国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恢复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强调了民俗的社会现实性,在当时颇具先锋性。
其次,陈教授对民俗学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将其与文艺学结合,他撰写的《文艺民俗学》一书,理论性强,体系完整,对民俗学体系完善尤其文艺民俗学分支学科的创立功不可没。而进入本世纪,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深厚,陈教授作为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为中国非遗十多年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也贡献颇多。
最后,叶教授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始,陈教授便一直致力于华师大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不仅继承了师大民间文学的基础,更使民俗学从只研究少数民族“遗风陋俗”或边缘文化的有限领域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为其他学科与民俗学“嫁接”做好了理论铺垫。陈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俗学建设的骨干精英,更是华师大民俗学学科的奠基者。而年近古稀的老学者至今还在一线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更值得青年一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