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洪子诚老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带来了题为“当代文学史——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的精彩演讲。此次演讲参与人数众多,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引起我校师生的强烈反响。演讲由我校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
洪子诚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从四个方面展开其演讲题目。
首先,他指出,对史料的整理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近几年来兴起的“史料热”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好现象。但是,洪老师同时指出,重视史料并不意味着提倡“唯史料主义”。史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史实”和“史论”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对史料进行辨析、阐释。这就需要当代文学研究者树立自己的主体姿态,在明确的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学术眼光和判断力赋予史料以鲜活的生命力,从中得出能够推动学科发展的新见解、新观点。
其次,洪子诚老师谈了他所理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在洪老师看来,文学批评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是在共时层面上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评价;相反,文学史则具有某种“事后性”,它是从历时层面上对文学发展的过程进行把握。作为一个当代文学史的编撰者,洪老师认为,相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文学史的重要之处在于对文学批评话语进行“历史清理”,探寻这些话语背后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基础。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是同样不可或缺的,不仅需要文学批评的及时介入,同时也需要对这些“介入”不断地进行历史反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警惕的是当代文学中所谓的“创新”意识形态。
洪子诚老师演讲的第三个部分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身份问题。洪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大家谈了五六十年代的历史体验对他研究当代文学史的深刻影响。他认为这种体验非常重要,正是有了这种经历,才促使他在当代文学史的撰写过程中避免了某些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而更能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看待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最后,洪老师又就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洪老师认为,文学史虽然是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文学史又有自己的特性,这导致文学史并非总是和历史处于融洽的关系当中。文学作品有很多东西是难以用清晰的观念和明确的意识形态来概括的,因此,如果为了考察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社会含义而把它们过度地历史化、语境化,就会遮蔽其中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这种过度历史化的倾向尤其值得警惕。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罗岗老师的主持下,洪子诚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整场演讲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