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上午,宗教研究名家第四讲暨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法商楼北楼一层学术沙龙举行。演讲人是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史密斯教授(Dr. Christian Smith),演讲题为“慷慨的悖论”。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讲座。
史密斯教授认为慷慨(generosity)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唯意志个体主义”(voluntaristic individualism),即每一个人都理应自愿地去给与,但他必须是自愿进行而不能被强迫。而对于“慷慨”的定义,史密斯教授认为是一种“人将好的事物自由而又心知肚明地给与他人的美德”,这种定义既是一种关于自由地进行给与行为的态度,也包括着实际行为的维度。
随后史密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基于美国慷慨度调查(American Generosity Survey)的研究。在这项研究的背后是关于人性(Human Nature)是完全自私还是倾向于给与,而本项研究也致力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的给与行为。史密斯教授梳理了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以来的理论流变,并且介绍了最新几种学科的研究发现,指出自私自利和无私为人都是人性中天生的、原初的、自发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史密斯教授所讨论的“慷慨的悖论”,即虽然一个人在进行慷慨的行为时事实上是在失去,但是他同时获得了一种正向的生活状态,比如快乐、身体状况良好、人生更有意义,甚至还包括人口的增长。同时,这种慷慨的行为更多在一种长期的自发的实践之下才会带来生存状况的明显提高。而相应的,这种生存状况的好转也会增加一些形式的慷慨行为,史密斯教授还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进行了解释。
史密斯教授认为,关于“慷慨的悖论”的研究最终揭示了慷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各种慷慨行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演讲结束之后,史密斯教授与在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对比了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中慷慨行为的异同,并且表达了对于基于中国社会的慷慨行为的研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