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汪琪谈“本土学术发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

发布时间:2016-07-29浏览次数:29

  

623日,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汪琪教授受邀来到我校传播学院,做了题为“本土学术发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当代华人传播学界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的研究困境展开,汪琪教授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带领现场师生进行层层分析,提出华人传播学者应“跨越典范”,对本土文化“固本”,与西方学界“对话”的解困之法。

在讲座开始之前,汪琪教授提示道,自己所拟的标题“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去?”,并不代表自己将会给出标准解答,而是希望借助提出问题,引发学人思考。

汪琪教授认为,要寻找本土学术发展的方向,必须先理解什么是“本土”。“本土”这一概念具有复杂性,不能简单用“原生”、“非外来”等词语来做界定,而要从“本土/边陲”与“全球/中心”的对应关系中寻找答案。

汪琪教授谈到,近年来,本土学界看似好消息频传,如研究论文发表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华人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能见度提高,跨国的连结与合作也更加密切。但事实上,理论知识产制的失衡依旧存在。数十年来,华人学者对传播学的新研究方向、学派、观察角度或研究方法几乎毫无贡献。虽被夸耀“跨国连结密切”,中西双方却仍然如两尾隔着“玻璃”相望的鱼,彼此可望却不可及,始终各说各话,没有真正做到“对话”。正如余英时先生所批评的,华人学界在理论知识上始终追随西方,但却忽略了本土的需求,与本土文化和社会脱钩。

由此,汪琪老师指出,“许多人认为本土化就是简单地在研究中加入中国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但这并不正确。”实际上,“本土化”于西方而言是一个让非西方的人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的手段,于东方亦然。

汪琪教授说:“如果只谈本土不谈全球,那么无异于闭门造车,而只谈全球却不谈本土,则会陷入模仿和复制的困局。”唯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术主张”,与世界对话,才是华人学界由本土走向全球的关键。

但这条路究竟能不能走,要怎样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汪琪教授提醒,华人研究者在自身发展尚未成熟时,可以依赖西方的传播学理论,但仍应有“出师之日”。同样需要认清的是,西方传播理论重存在二元对立思考方式的陷阱,过度泥陷其中反而会错失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

汪琪教授解释,这种“治学”,并非是科举制度兴盛后的“治学”,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主体明确的“治学”。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力媲美西方古希腊时期,一味抱怨中国文化的僵化,不如重建主体,在此基础上与世界进行对话,深入对自己和对他者的了解,使中国文化重新活化,并将其运用到传播学的研究之中,这才是她所理解的本土学术发展的出路。

最后,汪琪老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她所谈到的本土化研究思想对同学颇有启发,为学生日后进行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都指出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