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社会角色互动背景下个体不公平感的心理及脑机制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1-20浏览次数:41

  

14日,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角色互动背景下个体不公平感的心理及脑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逸夫楼(校长培训中心)43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证会邀请到了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乐国安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员、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沈模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游旭群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朱宝荣教授以及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登堂教授作为专家,项目负责人郭秀艳教授及课题组成员与会参加讨论。

开题论证会由评审专家组组长南开大学乐国安教授主持。项目负责人郭秀艳教授向与会人员汇报了课题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前期研究和相关成果,二是项目内容和后续研究计划。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该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和课题组关于不公平决策的系列fMRI研究:1)输赢情境下不公平感对决策的影响;2)自我贡献率对不公平决策的影响;3)参照点对不公平决策的影响。通过这些系列研究,初步探索了不同社会情境下不公平决策的脑活动变化。第二部分先是阐明了该项目的核心内容,即围绕“不公平感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如何受到动态的社会角色互动情境的调节?”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情境下人们进行不公平决策的脑激活模式,揭示社会角色互动对公平感脑网络的调节作用。而后续的研究计划将会针对社会角色互动中权力情境、外部监控情境、支持情境等对不公平决策的影响及其脑机制进行研究。

随后,专家对课题开展进行了评议。

浙江大学的沈模卫教授首先对该课题进行了评议,就该课题的总体构架、创新点和未来突破点提出了几点疑问。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员从三个层面阐述了他的建议。首先是该课题今后的研究计划,如何将五个方面的问题有效串联,需要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构架;其次,可以考虑将现行不公平决策的UG范式用于抑郁症等病人身上进行研究;再次,对于该项目的结题要求要提前了解好,以保证该项目的圆满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的刘登堂教授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阐述了该课题在临床精神病学上的研究前景及其应用。

复旦大学朱宝荣教授立足哲学,简要说明了不公平感可能的产生因素。另外对该课题的实践意义提出了两点期许:一是不公平感会引发哪些具体的行为反应;二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提供应对性建议。

陕西师范大学的游旭群教授先是肯定了该项目的选题和设计,随后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把文化变量(中西方对比)引入到该研究当中;二是通过行为研究和问卷等方式扩大被试量提高本课题的生态学效度,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专家组组长乐国安教授建议本项目要在fMRI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脑区的激活对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要着重说明研究可解决的实际问题,使研究富有人文精神。

听取了各位专家的中肯建议后,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和提议发表了自己的回答和见解。最后郭秀艳教授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了感谢,并表示随后将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展开讨论,就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消化吸收,认真地改进项目规划,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