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上海居民消费主义动力机制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1-05浏览次数:21

  

1212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上海居民消费主义动力机制研究”的开题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行。社会发展学院吴瑞君老师、黄晨曦老师、安秋玲老师、赵晔琴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由课题负责人吴金海主持。

课题负责人吴金海先向大家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他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和评述发现,在消费主义动力来源问题上,学界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消费社会研究依然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并形成了分别关注消费的使用价值、符号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的三大类型,这也是西方学界在理解和认识消费主义动力机制问题上的基本框架;第二、国内的消费研究基本上是在参照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大都是介绍西方理论或借用西方消费社会理论工具对我国消费进行验证性和解释性的研究,在突破西方主导的消费主义动力机制基本框架和建构适合于我国社会秩序以及实际国情的理论视角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吴金海强调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即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对消费主义的影响,尝试对既有消费社会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推进消费社会理论的本土化。

然后,课题负责人还介绍了该研究实施过程中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对“消费主义”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化问题。对此,与会老师之间展开了相关讨论。其中吴瑞君老师对“消费主义”概念界定问题上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赞同“消费主义”应对应于“符号消费”,而不应该把这一概念泛化。黄晨曦老师则指出,把“消费主义”概念事先限定于“符号消费”范畴的做法本身会遇到不可操作化的困境,建议是否可以寻求建立新的概念来代替。此外,安秋玲老师和赵晔琴老师就该研究中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问题发表了看法,给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样本代表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课题负责人对各位与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作了一一回应,并向大家报告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