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解体过程的俄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7会议室举行了开题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专家有: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组召集人、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苏州科技学院姚海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盛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叶书宗教授。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与会致辞,社科处处长顾红亮教授主持开幕式。课题组首席专家余伟民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沈志华教授、左凤荣教授和崔海智博士分别介绍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的相关内容。
童世骏书记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华东师范大学在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中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他希望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开题会议的二次论证,吸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意义重大的国家项目。
开幕式后,在专家组组长刘新成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首先,本课题首席专家余伟民教授作了开题报告。在报告中,余伟民教授对本课题进行了二次论证。他认为,现在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档案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目前,本课题的材料来源是:俄国出版的有关档案集、利用学校提供的前期资助从美国购买的相关档案数据库,以及冷战史研究中心历年来收集的有关苏联解体方面的材料。目前国际学术界,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学术界,还没有出版过系统的关于苏联解体的大型档案文献集,因而本项选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基础的文献学支持,而且在于国际学术界同类研究的前沿性和首创性。接着余伟民教授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他指出,本项选题主要是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来展开,一个是时间线索,一个是问题逻辑,按照历史阶段设置三个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考察该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问题,并按问题设置文献专题。第一个子课题的时间段是1985年3月到1988年5月,也就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至启动政治改革前阶段。包括苏共领导人的调整、苏共二十七大、“加速战略”和经济改革的提出等方面的内容,该子课题由崔海智博士负责。第二个阶段是1988年6月到1990年7月,这一阶段重心在于戈尔巴乔夫从经济改革走向政治改革,这个过程中他的执政思路发生了变化,试图以政治改革来推动经济改革,由于触动了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导致国家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来的联盟国家体制受到民族分离主义的挑战。该子课题由沈志华教授负责。第三个子课题是从1990年8月到1991年12月,这一时期围绕着联盟国家体制的重构形成了三种政治力量:民族分离主义,保守的联盟主义和“新联盟”主义,在三种力量的政治博弈中,以“八一九”事件为契机,叶利钦为代表的反联盟派占据主导地位,促成了苏联的解体。该子课题由左凤荣教授负责。余伟民教授认为,本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一,如何将问题的逻辑贯穿到时间线索中去,即如何用比较充分的档案文献形成各个重大事件的专题。这就需要在档案文献的收集方面继续下大工夫,虽然前期已经收集了不少,但是还不够,还不完整,还需要继续扩大收集的范围。为此,计划明年到俄罗斯进一步收集档案。第二是档案文献的翻译。目前的困难是翻译工作量大而合格的翻译人才少,前期工作主要是收集材料,接下来主要的工作是整理、编目、选择、翻译、校对、注释、编撰专题,在完成这些基础性工作后还要深入研究和撰写总论性序言及各卷导言,以达到课题的目标。因此后期的工作量也很大。最后,余伟民教授报告了本课题的研究计划:从201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进一步收集档案,完成编目并组织翻译;2016年7月到2018年12月,在翻译的基础上展开校对、注释、编撰专题、撰写各卷导言等工作,基本完成各卷的初稿;2019年进行通稿和总论的撰写。本项目的最终成果预计是10卷本档案文献集,总字数约为450万字。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将发表和出版若干阶段性成果。
在余伟民教授作了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作了补充发言。左凤荣教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翻译的组织。特别是档案材料的翻译量太大,翻译经费有限,报酬偏低,而时间又紧迫,特别是考虑到201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希望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沈志华教授补充说,在今后档案文献的收集方面,最重要的是跟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建立联系,以获得第一手的核心材料。至于翻译的组织,课题组已经有了基本的队伍,今后需要提高翻译报酬的支付标准,以便保证翻译的质量,但面临的一个困难问题是项目经费中翻译费的发放方式受到限制。沈志华教授还指出,考虑到本课题的工作量巨大,希望在后期能够申请追加一些经费。
在课题组成员补充发言之后,各位评审专家就该课题的意义和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叶书宗教授对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做得很好,有条件完成预定目标。他建议,档案的翻译要按照研究思路加以精选,避免无效劳动,对于主要的翻译者应给以工作量认定,以保持队伍的稳定和翻译质量。姚海教授也对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表示认同。他认为,本课题除了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翻译之外,还要进行“研究”,做出研究性的成果,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最后的研究成果要反映出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导向。在就翻译人员的选择和组织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之后,姚海教授对课题组成员的能力表示充分的肯定,认为该项成果必将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希望在2017年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拿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张盛发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提出了档案材料的筛选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各个专题核心材料的收集和研究,并表示愿意对课题组提供帮助,分享自己掌握的相关资料。
最后,刘新成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从三个方面对本项目的开展提出建议:第一,项目经费追加的条件和途径。鉴于本项目在收集和翻译档案文献方面的经费需求量很大,建议在项目进行两年之后,根据经费的使用情况提出后续追加经费的申请。第二,“研究”成果的内涵呈现问题。他认为,从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来看,本课题成果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档案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加深了对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他提请课题组注意,在结项的时候,最终成果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研究的效应。第三,档案文献整理研究的多重使用价值。他建议此项基础研究与智库的资政功能相结合,并在项目进行中建立一个文献索引系统,以方便对所收集材料的后续使用,而且要重视阶段性成果的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