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什么是动画”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4-12-24浏览次数:61

  

124日,教育部项目“什么是动画”学术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召开。参会人员有课题组成员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徐坤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郭虹副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杨晓林副教授;我校传播学院沈嘉熠副教授、蔡晶老师,设计学院陈海璐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研究生。

首先由项目负责人聂欣如教授报告了该课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继续研究的方向,并吁请与会专家不吝指教,提出批评或建设性的意见。

复旦大学郭虹副教授认为这一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提出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观点,如美国动画片与反恐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国水墨动画与叙事之间关系的研究等,均是令人期待的研究成果,对于动画本体理论的研究也是长时间坚持才能达成的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成果。同时,她也指出了对于某些论点是可以有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的,如对于电影《阿凡达》究竟是不是属于动画片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项目试图涉及的有关动画教育的问题,郭老师表示了担忧,认为一个项目是否能够将这么一个巨大研究方向包括在内,是不是不去涉及这个方向的研究会更好些?

同济大学杨晓林副教授对项目中的一个部分“中国动画理论批评”表示了赞赏,认为目前有关中国动画研究的水准较低,亟需批评的精神。自己曾经参与过某一刊物有关动画理论方面的组稿工作,看到过大量低水准的论文,认为只有弘扬批评的精神才能够将中国动画的水准提升到更高的水准。对于目前博士、硕士有关动画理论方面的选题,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一些非理论化的、低水准重复的论文选题提出了批评。

陈海璐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动画创作实践,探讨了商业动画、艺术动画和实验动画之间的关系,并表示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论化表述有着特别的兴趣。

我校传播学院副教授沈嘉熠老师结合自己的社会学表演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动画进入社会生活的研究方向,郭虹老师提示出一个在场即传播的西方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动画进入社会生活这样的命题。

参会的课题组成员和旁听的博士生也对项目中的某些问题,如先锋动画的问题、戏曲进入动画表演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